请你先 登录 注册
布衣  楼主
发表于 2014年10月27日 23:28   来自PC
.      久未探洞,坛子对洞穴题材的户外活动热情退减,召集版发出探洞意向帖子(2014洞穴探险聚英意向帖http://www.qysport.com/thread-26200-1-1.html)也备受冷落,只能求助深圳的仙人掌(女)前来助阵,再约上本土侠义的户外猛人大雄带上在召集帖中表现得倾情投入的苏苏,一行2车6人(还有一条跟屁虫叮当童子)杀奔鱼水洞去!
先上一张洞穴中钙华梯田的照片。

布衣  楼主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14年10月27日 23:35   来自PC
钙华景观是喀斯特景观的一种类型,在石灰岩分布的喀斯特地区,各种水体中溶解了大量碳酸钙,在环境适宜的情况下,沉淀析出的碳酸钙所形成的景观,叫钙华。

流动中水流中二氧化碳的压力与水面上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压力相比高出许多,因此水中的二氧化碳开始逸出,打破了原来水中二氧化碳、钙离子、碳酸氢根以及水分子这些要素之间的平衡,使得水中的碳酸钙开始结晶析出,钙华开始生成,随着泉水的流动、地形的变化,便生成层层钙华池,或流成钙华梯田了。
布衣  楼主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14年10月27日 23:38   来自PC
钙华梯田的形成:



在喀斯特地区,从岩石裂隙流淌出来的泉水中含有大量以碳酸氢钙形式存在的可溶性钙离子。当泉水从泉眼汩汩而出,沿着有一定梯度的斜坡倾泻下在遇到地面上各种微小的凸起所形成的阻隔时,关键性的变化就在这里产生了。泉水“翻越”这些阻隔的时候,水流会加快,而水体会同时变薄,这种情况下,同等体积水体接触空气的面积就会增加,形成专业术语中的“薄水”概念。由于增加了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水中的二氧化碳便会大量逃逸,脱离泉水而弥散进空气中,这时,碳酸氢钙由于失去了二氧化碳,就变成了不溶于水的碳酸钙,就地沉积下来。因此,我们不难看出,原始的地面凸起相当于一个内核,泉水中析出的碳酸钙会迅速把它包裹起来,而且越包越厚,越包越大,于是这里的沉积速度明显快于周围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了第一道拦水坝——边石坝。当泉水越过这道边石坝,流向下一个地面突起的时候,这个“筑坝”流程又会再次呈现,周而复始,便形成了我们看到的逐级展开的“天然梯田”。

由于边石坝在钙华池的形成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吸引着很多学者对它进行深入的研究。如果我们纵向剖开一个边石坝,它的内部结构就会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A点是边石坝的最高突起点,也是水流翻越边石坝的拐点,因此这里的水体最薄,析出碳酸钙的效率最高,A点也是边石坝生长最快的部位。B、C两个点是水流越过边石坝向下游俯冲的位置,虽然水体在这里的流速略快于A,但是泉水断流时,这里是最先断水的部位,因此生长速度不及A点。D、E则是水流翻越边石坝的上游位置,由于常年浸泡在水中,这里是最难形成碳酸钙沉积的部位,因此也是边石坝生长最慢的部位。至于A点与地面之间的夹角α则诠释了水流的强弱——来水越是湍急,α角度就越小,水势衰弱,α角度就随之增大。如果是岩洞中的滴水形成的边石坝,α角度甚至会呈现出近90度的直角。

布衣  楼主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14年10月28日 00:07   来自PC
杜步下高速,恰逢修路单边放行,正好放飞叮当撒野。







布衣  楼主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14年10月28日 00:19   来自PC
那一年我们牵手步过这铁桥,

如今,一切都已经改变......





布衣  楼主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14年10月28日 17:48   来自PC
穿行无名乡道,沿途乡村景色入眼。

记住这学校,鱼水洞就快到了。
布衣  楼主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14年10月28日 17:52   来自PC
到达电站,整理装备就要进洞咯。(最爱那2800流明的散光电筒)
布衣  楼主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14年10月28日 20:44   来自PC
从一条长满乱草杂树的矿道(估计可以行走越野车)绕过电站后背直达洞口。
布衣  楼主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14年10月28日 20:53   来自PC
进洞愕然,仿佛北朝鲜的飞机洞库,一段平坦的空地延伸洞穴深处几百米,庞大的空间相信火车也能在里面掉头。;P.







布衣  楼主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14年10月29日 17:54   来自PC
温情 发表于 2014-10-29 14:34

穴珠系天然生成的还是人为放进去的?能拿吗?


穴珠是天然形成的。

洞穴生态极度脆弱,不但不能取走任何原有的物品,最好脚印也不要留下。(这次探洞我们也不小心在那窝穴珠上踏了一脚而玷污了,不过最还是用随身携带的矿泉水把它洗干净了才离开):handshake

布衣  楼主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14年10月29日 17:58   来自PC




穴珠:洞穴珍珠,也叫洞穴豆石或洞穴鲡石在地下河溶洞滴水坑中形成的具有同心圆结构的球状碳酸钙沉积物,随着水的持续滴落,穴珠会因为滚动时与地面互相摩擦使得表面变得极为光滑。穴珠小的为鲕粒,大的呈球状和饼状。

布衣  楼主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14年10月29日 19:39   来自PC
进洞再深入,到一平坦干燥(相对来说)处,摆开露营装备及腐败物资(烧鸭 烧排骨 猪肝瘦肉 韭杞 石螺 菜心,4只西瓜和一大堆零食。这,全是苏苏的过错。)
布衣  楼主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14年10月29日 19:44   来自PC
吃个西瓜后,苏苏+叮当留守营地,我和大雄背上电瓶和逆变照明到下一层赏景去;刃和仙人掌尽带全部探洞装备下探垂直深度70米竖井。
布衣  楼主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14年10月29日 19:47   来自PC
照片中有一石头甚若蛤蟆,我们称之为蛤蟆潭。:lol
布衣  楼主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14年10月29日 20:06   来自PC
这次探洞的光源采用2支220伏50瓦LED散光射灯做照明,暖调部分是大雄的头灯和手电扫射。
布衣  楼主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14年10月29日 20:19   来自PC
洞穴拍的布光很麻烦,这次又没带广角,机位左挪右挪挺费时间的。
布衣  楼主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14年10月29日 20:32   来自PC
期间,大雄入一小洞,内宽大石壁脱掉石皮处竟然是润冻青玉。(手机拍摄):victory:
布衣  楼主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14年10月30日 14:46   来自PC
摸索中进入另一大厅,高约30米,长宽若大半足球场。

尽头灯光处还有一洞道深入,大雄独自进约莫30米后为安全计而折回。
布衣  楼主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14年10月30日 19:52   来自PC
大厅另一边,两头长毛大象已经守护这不知有几万千年了。
布衣  楼主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14年10月30日 19:56   来自PC
大雄为啥要抛开长毛大象而独独端详这“莲花”呢?(答案在他的脚下);P
布衣  楼主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14年10月30日 20:09   来自PC
莲花神露万千年的淌滴成全了这穴珠的升华
  • 0
  • 43
  • 加收藏
  • 粤ICP备14018191号© 2020 清远休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