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风景现状及景观资源
飞来峡的峡谷地貌,包容峻岭急流,尽得山水之妙,形成风光绝美的自然风景区。且因开辟较早,历代建设和古迹传说,众口交誉,千百年来都视为祖国壮丽河山的洞天福地,岭南风景名胜。清孙绳祖在《禺峡山志》中评说:“天下名山洞天二十四、福地三十六。岭南仅洞天一,福地二。其最胜者莫如罗浮洞天;而福地一为陶公山,僻处琼海。惟禺峡正在清远,与罗浮东北相映,如泰、衡二望、各岳一方,……”。可见飞来峡风景,确属不凡。其为众多游客所称许的风景点,有壮丽山水的“峡上风光”,历史悠久的“飞来古寺”和建筑宏丽的“‘三霞’景色”。此外峡内还有许多溪、潭、坑、坳、峰、峦、洞、岩、峻岭、崇山、飞瀑、流泉,蕴藏着优美奇幻的山水妙景。历代人士,出于各种原因,在峡谷山间,构建清雅美观的古建筑数十处共四万多平方米,除部分用作生活起居的房舍外,可供游览观赏的亭、台、楼、阁、庙寺、祠观等,遍布在各风景胜地,妆点着幽美山水,使飞来峡谷,更显得绚丽多采。现将各风景点的景观现状略述于后。
峡上风光
飞来峡为北江三峡之首,全长九公里,两岸矗立着连绵起伏的险峻峰峦。站在峡山顶最高处,可看到浈、武、滃、连、潖诸水汇人大北江主流,浩浩荡荡;从粤北山区奔流南下,到达峡口,忽被夹岸峰峦挟束、潆洄西折,宛若游龙,盘跃于崇山峻岭中,于狭隘处激起金波艮浪,拍岸惊涛,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宋苏东坡比之为“如擘太华”是“鬼斧神工”之杰作。所以他赞咏飞来峡诗中有“天开清远峡,地转凝碧湾”的名句。
乘船畅游峡江,可以饱览禺峡风光。纵目仰望,但见层峦耸翠,七十二峰峦峥嵘对峙。在北禺有最高、二高、九龙、龙女、归猿、明月、朝阳、螺髻、狮子、小九龙、玉堂、长廓、丹峰、无尽、碧霄、石楼、飞云、玉版、舍利、入云、苍浪、凤鸣、宝陀、云栈、白鹤、会仙、芙蓉、岸帻,独秀等三十六名峰。南禺有飘幡、凤凰、极目、回峰、毘卢、妙高、晚对、金芝、三叠、茂林、泻玉、攒玉、象峰、仙人、石幢、蛾眉、仙掌、翠旗、点笔、莲峰、多罗、仙观、香炉、北斗、翠钿、青壁、叠翠、马鞍、螺髻、挂笏、画船诸峰。这些峰峦或以高险挺秀著称,或以象形传说命名,百态千姿,各有特色。此外还有解放后在两岸峡顶峰峦上辟有广阔防火线,又是山顶走廊,更象古代长城,蜿蜒雄据于峡山顶上。若在各峰间稍加妆点,饰以亭台,使人徜徉于山水之间,游目骋怀,千里河山,尽收眼底,更别有一番情趣。这是峡内山景。
泛舟峡中,更可尽情欣赏峡上水景。在河面开阔处,江水碧绿晶莹,艮波闪闪,中流一叶轻舟,远处数片帆影,恰如身在山水画图中。有些狭隘处可以隔江对望,两岸传声。江内水流湍急、波涛汹涌,山光水色,气象万千。最令人驻舟观赏的景点有苏东坡最称许的“凝碧湾”。它在飞来寺前,一弯碧水、清波潋滟、江面如镜,倒影着两岸景色。湾畔还有“秦将钓鲤台”、 “初祖达摩石”、“中宿分潮石”和“东坡钓矶”等古迹,均一一有摩崖石刻题名。过古寺西不远有“金锁潭”。相传古代昆仑国(即西贡)给秦始皇进贡的项系金锁的两头犀牛,过此逃入潭中,故又名“犀牛潭”。此潭波光粼粼,深不可测,每逢晴夜,中天月影,倒印潭中,是一绝妙景致。这“犀潭印月”,在清远县内列入八景之一。 “白泡潭”又名“白花潭”,在峡上游四、五里,因此处水深流急,每逢洪汛,江水转为漩涡,激出浪泡如白花朵朵,船民视为危险水域。过此远远避离。故老传说:这里江底有一“海眼”,通地下河过南禺山到源潭大燕河。有次不慎沉了一些载稻谷和木炭的木船,卷入潭底,却在大燕河的磨谷潭浮起谷秕和炭屑。后来驶过一条杉排又被漩涡卷入,数千杉木踪影全无。后来又在磨谷潭发现其中一些杉条。自此以后,这海眼被杉木所阻而淤塞,所以甚少出现漩涡和险段。但仍波涛汹涌,蔚为壮观。此外还有传说水底沉钟与寺鼓相应的“钟潭”等等,都是泛舟游玩的好去处。
峡江迂回曲折,凡五转才出峡。畅游九公里长的峡景,一时间可经历阴晴寒暑气象。泛舟峡内,不仅可以领略飞来峡山水美景,而且在峡江中乘风破浪前进,更别有一番妙趣。此外,在游览峡江时凭吊古迹,透过神话传奇美丽的轻纱,细细品味峡里引人八胜的名胜古迹和大自然景色,当更会加深我们对祖国锦绣河山的了解和热爱。
飞来古寺
清远峡之中游,七十二峰环抱着飞来古寺景区,水秀山青,历史悠久,古迹尤多,是游览的胜境。
乘船上溯,远远便看到这临江巍峨的古建筑群。依山傍水,层层排列、栉次鳞比、素壁朱门、一派佛家体势。该寺坐北向南,以山门、大雄殿、六祖堂和后坡的慈云殿为中轴,东西辅以斋堂、铁汁堂、祖堂、方丈楼、帝子祠和各式禅房僧舍,两翼伸展,配置恰当。殿堂间均有画廊走道,曲折回环。大雄殿是元朝建筑物,雄伟古朴。殿内轩敞宽宏,陈设有巨幅楹联匾额,神案法器,弥漫着庄严肃穆的禅宗佛教气氛。令人想起当年僧众诵经、信士礼佛、香烟缭绕、钟鼓声闻的兴旺景象。慈云殿旁,瀑池上翼然一亭,是有名的“飞泉亭”。形式典雅,亭后九级飞瀑,为广东奇瀑之一。亭中观瀑,别绕雅趣。清袁枚著文描述:“……闭窗瀑闻、开窗瀑至,取九天银河置几席间作玩,……当时建此亭者其仙乎?”此非亲临其境仔细品味,不能得出这样恰切的评语。
寺内还有多品历代名家诗碑、石刻,较著名的有苏东坡的“题名录”和窦光鼐的“东武遗墨”。摩崖石刻,多集中在寺西葛坛石和寺后云台,小普陀等处,诗文内容和书法、刻工,并皆佳妙。
寺后峰峦渐陡,沿磴道上山,到爱山亭。这是清末“榜眼”朱汝珍的题名建筑。旁有“爱山亭记”石碑。再上是交影亭。步出云台,可以欣赏山水相交的妙景。过亭后上山石路,径曲林幽、林木荫翳,浓阴蔽日,溪涧潺流,使人神情气爽、俗虑消除。再上到达“第十九福地”。这里已是半LIJ,登高望远,但见奇峰起伏、江河蜿蜒,峡山风光,尽收眼底。这里有明代石牌坊,当年“靖江王”朱守谦亲题“第十九福地”五字刻在坊额。坊后有一颓废古寺残址,是宋代的飞来禅寺,苏东坡两次游踪之处。从现在的山门及殿堂房舍的断垣残壁和花阶游廊旧踪,看到这是一所颇具规模的佛寺和当时香火兴旺的盛况。昔人咏句有“天上楼台山上寺,云边钟鼓月边僧”;就是描述这深山古寺清幽出尘的境界的。
“飞来旧址”有羊肠险陡的山径通达。寻踪索迹,越过峻岭高坡,便见到这古寺遗迹。传说古寺是从安徽飞来,座落在此;据考证禅寺在南北朝时于此始建,以后才逐渐转移到山下。在凭吊古迹的同时,还可到狮子石和归猿洞等富有神话传奇色彩的胜境去。观赏雄踞峰头的狮子石及其字迹依稀可辩的石刻诗,并听猿女与书生孙恪同历人间尘世,悲欢离合的故事。畅游绝[山献]山谷中,恰如进入奇幻的神话境界。
飞来寺始建于公元520年,(梁武帝普通元年),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传说从中原舒州(今安徽)“飞来”。最早见于古籍是唐顾夐的“袁氏传”,历代名家如张九龄、苏轼、海瑞、袁枚等均有咏述该寺的诗文。可见峡山飞来寺,是千百年来闻名全国的岭南古刹。加上寺区优美,山景清奇,辅以古迹传说,若再加妆点,更令游人爱不忍舍、流连忘返。
“三霞” 景色
飞来寺上游的丫髻峰下,有飞霞、藏霞和锦霞三个景区,是目前主要的游览点。这里庞大的庙观建筑群和星罗棋布的亭台楼阁,隐现在密林峻岭之中。怪岩奇石,飞瀑流泉、鸟语花香、水光山色,到处都有画图一般的美景。旅游季节、休暇假日,川流不息的游客到此游览。是省内著名的游览胜地。
自飞来峡口东行数公里,抵达李家庄对岸,便是飞霞洞口。这里有禺峡山亭和“飞霞古洞”的大牌坊。是“三霞”景区的门户。在江边沿磴道上山,曲径通幽,浓阴蔽日。沿途建有观海、达观、梅、盥漱和智水仁山等路亭,供来往行人,驻步歇息;观赏途中山色。近年另辟了登山公路,方便货客运输,游人也可乘大、小客车从山下直达飞霞。
飞霞洞以建筑雄伟著称。庙观傍山叠建,按北京清故宫布局,分为四进,高达六层。正中头门为“天根”、“月窟”客堂,其上有三教殿、弥勒佛殿和无极宫,都是鳌顶釉瓦,金碧辉煌。两侧有报本祠、养性楼、波罗蜜、藏经阁、福寿居、康宁所、公所、静室、博雅闲居等名目繁多的厅堂楼房十数座,共二百多间。隔涧有秋园、乐善山房、礼耕书屋和游息亭等。整个景点建筑面积达二万多平方公尺、其建筑规模之大,在省内游览区中也属罕见。
庙观附近还有许多处优美风景:‘如“松峰观日”:在松峰绝顶,有松峰亭,可俯瞰“三霞”全貌,游客多在凌晨攀登;以观赏山上日出奇景。“凤凰松涛”:自飞霞洞观后循山径蜿蜒而上,经过轩辕黄帝祠和宝镜亭,再上即凤凰楼。此楼建筑古雅,登楼玩赏,清风徐来,可听到簷角风铃与高山松涛交响,别有天然神韵。“天塔远眺”:在后山高处有“长天塔”,登上宝塔顶层,可远望峡山风景;塔旁是修行精舍和纪公亭,房舍精美。此外还有“冰池飞瀑”、“桃源静室”,是夏日游泳避暑的好去处。
藏霞道观与飞霞隔谷相望。道观建筑布局奇巧,地势开朗,建置宽敞,显得幽静闲适。有三仙殿、玉帝楼、报本祠、养真庐等殿字楼房,都是岩基石柱,高门鳌顶的神祠,肃穆庄严。道观后山有“天然石佛”、“初祖遗迹”、“琴音奇树”、“风雨名山”、“石栈天梯”、“仙人对奕”、“洗心飞瀑”、“后龙清泉”等传说古迹和优美景点,均有亭搂衬景点胜。
锦霞禅院在登山路上“两霞”分界处,与飞霞藏霞鼎足而立,号称“桃源村”。有园林庭园特色。水池花榭,布局清雅。禅院的高昂殿堂,供奉着观音大士。旁有跨涧建筑的“清涧轩”,在此品茗观花,亭下流水潺潺,令人赏心悦目。“三霞”景区景色繁多,分布各处,有磴道缭绕,亭楼相接,处处相通。这里过去是道教胜地,藏霞建于清同治年间。民国初分辟飞霞古洞。以后,又发展了锦霞禅院。华侨及港澳同胞多慕名来访,国内游客更络绛不绝。是闻名国内外的广东著名风景游览区之一。
其他景观资源
飞来峡风景区,幅员辽阔,山水俊秀,蕴藏着很多幽美风景。目前开辟游览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且还未尽善。如锦霞对山就有奇妙的石景风光;飞霞后背,藏有怪异岩洞;藏霞、飞来附近,美景尤多,都未经开发。我们搜集前人记载,并进行初步访查,发现还有不少的古迹美景,等待人们去开辟妆点。
峡江两岸,除挺拔俊秀的峰岭之外,还有大大小小的坑谷;多有奇妙的山水岩景。当地人颂誉的“银坑”,传说坑谷深处,盛产“水银”。但矿穴失传,现无人知晓。此坑长有数里,直透深山,终年泉水潺潺,到处怪石嶙峋,,千姿百态。沿坑老树古藤,节盘蔓绕,入坑探胜,步移景异,叹为观止。坑尽则削壁高台、峭拔险峻,春夏间雨水充沛,飞流瀑布如悬空白练,直泻深潭。潭边巨石,可坐可卧,徘徊观赏,令人心旷神怡。还有李家庄上的“上坑”,也是怪岩异石,层叠深邃,奇景可观。象这样的坑景,在峡中比比皆是,如能修筑通道,建立亭楼,开辟景点,尽日游览不完。
有多处胜迹景点,由于年代久远而废弃。如飞来寺下游对岸的“紫竹林”精舍,是过去寺里住持僧的起居“别墅”。有“大士”神堂和精致房舍,建筑在碧水缭绕,群峰怀抱的翠竹丛中,十分幽舒雅静。又如“李家庄”,是清处士李滨的归隐处。有竹林、梅山、莲池、花榭,环境幽美。“道藏坑”(俗称倒装坑)、山谷盘地、一片田园风光,等等。惜长期无人照管,沦为村寮;风景颓废而湮设无闻。若能重加修整、恢复过去风貌,可为峡山增添景色。
峡内还有许多名载古籍和故老遗传的古迹景观,有待查探重整。如(唐)开元年间左右二丞相张说和张九龄、曾游峡山,留下诗文,后人建有“二相亭”为纪念。韩愈被贬湖州、经峡山遇风雨、触景伤情,赋诗述意,有“韩愈泊舟处”古迹。(宋)苏东坡多次到峡山,留下不少游踪遗迹,有“淙碧轩”题额和东坡钓矶、古寺坡公游息处等。(明)海瑞也到过飞来峡,后人建有“海公亭”。明末本县起义抗清殉节的民族英雄朱学熙、白常灿和他们的老师陈邦彦,忠义气节、昭著史册。后人为纪念他们建立了“三忠祠”。此外还有传奇神话的“米颠拜石坛”、“安昌期和光洞”、 “葛仙翁丹鼎”、“金粟洞”、“琼坞”、“啸台”、“瑶席”、“天池”、“观音岩”;尤其是石乳瑰奇、千姿百态、深不可测的“金芝岩”等等,多不胜数。这些传说中的景点中,有真人真事,有附会传说,一些有踪迹可寻;但有些殊难稽考。但其寓意深远,饶有情趣,应予寻访或追建,使之重现霞辉,供人瞻赏。
最值得开发的是全长九公里的峡江,水流汹涌、山水佳妙,多处岸滩沙渚、湾流浒泊,若在沿岸修堤栽树、增置游艇、游泳、沐日、游乐等场所和设施,供人们在风和日丽时泛舟峡江、观赏山景;酷暑逼人时,在江畔戏水踏浪、沐日光浴,可竟日游玩、乐此不疲。
飞来峡钟灵毓秀,是丰富的景观宝藏,这个名山胜地、现尚如璞中美玉,还需人工琢磨成器,若全部开放利用,发挥特点优势,将可成为祖国旅游建设中的一朵灿烂奇葩。
飞来峡风景区古建筑情况表(一)
座落地点
| 名 称
| 类 别
| 内 容
| 面积㎡
| 其 他
|
飞霞景区
| 飞霞洞观
| 殿堂房舍
| 包括三教殿无极宫养性楼玉帝楼新、旧五楼二、四楼、博雅闲居、静室、公所、报本祠、康宁所
| 23.000
| 三教殿无极宫仍有佛象,其余作旅舍及职工宿舍
|
乐善山房
| 房舍
| 二层楼房
| 200
| 现作旅舍
|
礼耕书屋
| 房舍
| 四层楼房
| 360
| 现作旅舍
|
轩辕黄帝祠
| 殿堂
| 二层楼房
| 300
|
|
宝镜亭
| 亭
| 六角亭
| 30
|
|
凤凰楼
| 楼阁
| 二层楼阁
| 80
| 危楼待修整
|
松峰亭
| 亭台
| 二层亭台
| 60
| 新建
|
游息亭
| 亭
| 六角凉亭
| 30
|
|
知止亭
| 亭
| 磴道驻息亭
| 30
| 已毁待重建
|
通津坊
| 牌坊
| 刻有飞霞通津大字石牌坊
|
|
|
关公庙
| 殿堂
|
| 53.94
| 危墙须重修
|
修行精舍
| 殿堂房舍
| 二层房舍
| 180
|
|
长天塔
| 塔
| 三层宝塔
| 120
|
|
纪公亭
| 亭
| 六角亭
| 30
|
|
登极桥
| 桥
| 拱形大桥
|
|
|
登峰桥
| 桥
| 拱桥
|
|
|
藏霞景区
| 藏霞洞观
| 殿堂房舍
| 包括紫桂庐、三仙殿、灶君殿、报本祠、养真庐、玉帝楼等
| 13000
| 报本祠、养真庐作旅社,灶君殿作职工宿舍,玉帝楼已毁
|
风雨名山亭
| 台亭
| 八角亭
| 40
| 现改建为二层亭台
|
达摩亭
| 亭
| 内有初祖遗迹达摩石
| 30
|
|
洗心亭
| 亭
| 六角亭
| 30
|
|
后龙亭
| 亭
| 磴道驻息亭
| 40
|
|
飞来峡风景区古建筑情况表(二)
座落地点
| 名 称
| 类别
| 内 容
| 面积㎡
| 其他
|
藏霞景区
| 清泉亭
| 亭
| 古亭
| 50
| 已毁
|
锦霞景区
| 锦霞禅院
| 殿堂
| 观音殿及廊房等
| 160
|
|
四方亭
| 亭台
| 跨涧建筑
| 40
| 作小憩茶座
|
洞口登山路
| 禺峡山亭
| 亭台
| 富有民族色彩的亭台
| 100
|
|
观海亭
| 亭
| 路亭
| 30
|
|
古道坊
| 牌坊
| 刻有藏霞古道四字大牌坊
|
|
|
登山道
| 藏霞门楼
| 牌坊
| 刻有“藏霞古洞”大字牌坊
|
|
|
善径坊
| 牌坊
| 刻有“别有洞天”大字牌坊
|
|
|
观海亭
| 亭
| 路亭
| 30
|
|
达观亭
| 亭
| 四角彩亭
| 40
|
|
知山仁水亭
| 亭
| 路亭
| 40
|
|
盥潄亭
| 亭
| 路亭
| 40
|
|
锦霞桥
| 桥
| 拱桥
|
| 新建
|
梅亭
| 亭
| 四角亭
| 40
| 新建
|
更新亭
| 亭
| 八角亭
| 30
| 危颓待修理
|
更新桥
| 桥
| 拱桥
|
|
|
桃源桥
| 桥
| 拱桥
|
|
|
洞口牌坊
| 牌坊
| 刻有“飞霞古洞”四大字
|
|
|
洞口码头
| 麻石码头
| 砌麻石江边码头
|
|
|
飞来寺景区
| 飞来古寺
| 殿堂房舍
| 包括大雄宝殿、斋堂、六祖堂、慈云殿、帝子祠、飞泉亭等
| 15000
| 危墙待重修
|
爱山亭
| 亭
| 六角亭
| 40
|
|
交影亭
| 亭
| 四方亭
| 40
|
|
十九福地
| 牌坊
| 牌坊一座及古寺废址门楼
| 100
| 待重建寺院 |
四、自然条件
1.地理位置
飞来峡风景区位置北纬23°44’27”,东经113°10’27”,在广东省清远县城东11公里的飞来峡内,东面与源潭为邻,西靠附城,南起白庙,北至江口咀,处于群山丘陵环抱,高山临水,树林茂密,青葱翠绿。风景优美的地带。又因此江河自此从东北自西穿过,将本景区自然地分开左右两边,故此飞来峡这个地方成为古今通往粤北和南下广州等地的水陆交通要道。
2.地质地貌、土壤及植被情况
本景区有部分地方岩石裸露,岩石为酸性砂页岩,耐压力中等,约为4Kg/c㎡,山势陡峭高峰林立,平均山高为400公尺左右,最高是峡山顶为海拔667.05米,因在北面故亦称北峰,南面最高峰为468米,山岭重叠之间,还有众多的大小山坑,其中较为突出的如伯公坑、艮坑、倒装坑等,怪岩异石、坑瀑潺流,形成为各处美丽风景。
本区土质为酸性含石砾较多的中层或薄层黄壤,植被多为岗松、黄草、芒箕、桃金娘科等植物灌木林,被复率达67.19%(本区总面积为32000亩,有林地24095亩包括375亩火烧迹地在内,天然松林4000亩,人工造林18275亩,其中杉120亩,松18155亩,经济林果树油茶100亩,竹子1050亩。非林地7905亩,包括水面道路,石山、建筑物约为29.76亩等在内)。本区植物种类繁多,但大部分集中在山腰下,特别是在山坑内的两边。河边也有一些竹林,大部分是松林,占本区林木的大多数。
3.气象
飞来峡景区无气象纪录设施,只引用本县清远城气象资料。清远县位于跨热带线上,在粤北区的南部,受北方冷空气及南方台风的影响,属季风气候,长年温暖冬有微霜,从清远最近十年资料看:
(一)平均气温在20℃左右,最高是在7月、8月间38℃左右,最低1℃左右,在1月、2月间。
(二)年平均雨量2200毫米左右,最多年雨量2863毫米,最少年雨量1794毫米。
(三)年平均湿度21毫巴,最大为38毫巴,最小为2.3毫巴。
(四)年平均风速为1.8米/秒,最大为NNE风,风速为7米/秒,1975年10月6日出现十级台风,最大风速为26米/秒。
现将十年(1971-1980)气象统计表于后:
清远城历年平均气温表(略)
清远县历年最高最低气温、霜冻、降雪期表(略)
清远城历年逐月平均绝对湿度(略)
清远城历年最大最小湿度表(略)
清远城历年逐月平均降雨量表(略)
清远城历年降雨量综合情况表(略)
清远城历年逐月平均水位及年最高最低水位表(略)
清城历年逐月平均风速表(略)
清远城历年逐月风向频率表(略)
清远城历年最大风速表(略)
4.水文
飞来峡景区之北江河系属珠江水系上游。是浈江、武江相汇合后称为北江。由韶关、英德经飞来峡,清远城至三水河口往广州等地。河床面一般宽为200-450米,当清远水位标高为14米时,飞来峡水流速度在3米/秒之下,航行在北江河的客船,可以通行无阻,当北江河大洪时,峡中流速大于3米/秒,轮船来往较为困难,但十年中只有1-2年,每年1-2次,每次历时数天而已。现列北江河在横石、潖江、飞来峡、清远城站历年水位流量情况表于后:
北江横石、潖江口、飞来寺、白庙、清城洪峰水位表(略)
飞来峡内各级水位流速表(略)
飞来峡和附近站较密切水位表(略)
五、现有旅游服务设施(略)
六、管理体制和经费情况(略)
作为一个史学工作者为楼主的认真态度高兴,为大家对清远有关情况提供了准确的情况,而不是一些猜想推断。有机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