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查:根据野云的提示,周光镐是潮汕人,刚巧潮汕也有一个峡山,其晚年所居,估计当为此峡山,而非清远中宿峡山。
但潮汕峡山中,并无“飞霞洞”相关内容。
查谷歌,全国“飞霞洞”所涉及的有三个景区,浙江温州、云南个旧、广东清远各有一个,潮汕地区并没有。
——注:查国图,应该还有四川名山县的飞霞洞。
汕头市潮南区峡山街道办事处
峡山街道位于汕头市潮南区北部,属平原地带……,北临练江……
http://www.xiashan.gov.cn/shsy_3cx.asp?id=308换言之,估计此峡山之“山”只徒有其名,并非山脉,也不大可能有真正的名山洞府,除非此洞是指道教之场所。
因此,可基本否定此二碑出自潮汕地区。
-------------------------------
“飞霞”的得名,据说是与飞霞洞的创建人麦清扬和本地的风光特点有关,麦清扬在飞霞洞建筑基本完工时,曾和手下一班人走上旁边独松峰顶上,边欣赏边思考取名问题。这时刚好雨过天晴,一簇簇的霞气,阵阵升腾飞来殿宇上空,慢慢飘至幽谷之中,非常壮观。看到此情此景,麦清扬突然想到唐代诗人王勃在
《藤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中取“飞霞”为该洞的名字。同时也取了“长天”为自己的名字。就这样,这个就洞就叫“飞霞洞”,而他自己就叫“麦长天”了。
——源出《互动百科》
http://www.hudong.com/wiki/%E9%A3%9E%E9%9C%9E%E6%B4%9E-------------------------------
据第二个碑题“名山飞霞洞”,推测这很有可能是指四川省名山县之飞霞洞。
四川凉山新闻网(
www.ls666.com)
(四川凉山)金马山:位于越西城南五公里处,倚靠中所镇。
相传,文昌帝君(也称文曲星)在金马山修行,羽化成仙后乘金马而去,金马山便由此得名。
金马山山腰有一紫府飞霞洞,为越西十景之一。《越西厅志》有记:此洞是宋朝建德三年(公元965年)“玉斧划河”后,置越西于荒芜外,帝君之灵无所托,土人苟洙父子所辟,以为行化之所。
金马山上还有上马石一尊,为文昌帝君乘驴的垫脚石。相传,文昌帝君在上马石乘驴,有一侍者相随,授徒于名山县,距家六百里,朝往而暮归…… 与碑二中“文昌帝君”之说相合。
雅安市名山县素有“仙茶故乡”之誉,位于成都平原西南边缘,,是沟通川藏、川滇公路交通的咽喉。昔日为茶马古道的起点,茶文化源远流长。县境内的蒙顶山是我国有文字记载人工植茶最早的地方。
《四川通志》卷四十记:“汉时名山县西十五里的蒙山甘露寺祖师吴理真,修活民之行,种茶蒙顶。”
上述与碑中“茶蒙山倚”之句相合。
再结合周光稿“万历九年(1581),调升四川顺庆(今南充地方)知府。十四年,荐任为平乱军监军,晋按察使,实授建昌行都司兵备道。万历二十年(1592),周光镐升调陕西按察使……”的记载,及第二碑“已丑秋”的题款。查万历九年(1581)为辛巳岁,因此己丑为1589年,即万历十七年。
综上资料,可以基本确定这两碑是周光镐于万历十七年(1589,己丑岁)秋天在四川任上期间,游历四川省名山县紫府飞霞洞(今属越西县)时所撰并书写的诗刻。国图数据库中标示其出版地为“清远”有误。此二碑并非出自清远,此飞霞洞非峡山飞霞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