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你先 登录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帖子内页:飞霞洞诗刻赏析
日出东方  楼主
发表于 2011年4月14日 23:04   来自PC

闲逛国图,发现两通飞霞洞碑刻图片,特录于此,供大家赏析。


其一:题洞口碑:


试辨识其文字,错漏处请更正:
题洞口碑
    一凌白壁屹乾坤,流 * * * 紫气存。
    千古文宗惟仰止,玄灭出* 文 * *

拓片题名

飛霞洞詩刻 (fei xia dong shi ke)

(明)希秉(周光鎬)撰並行書

[萬曆17年(1589)秋]

廣東省清遠縣

拓片原物状况

年月據是年《飛霞洞詩刻》考

数目与尺寸

1 49×85cm

种:

汉文

馆藏信息

各地6510   


其二:


    竖名山飞霞洞洞圾
           文昌帝君神游地自撰     化文笔* 焉得而赋
    向说飞霞有洞灵,翠微曾落斗魁星。
    上方帝座通呼吸,下界人烟接杳冥。
    剑珮神游秋气紫,茶蒙山倚玉霄音。
    于时整珞逢昌运,多少英耄集汉庭。
                          己丑秋岭南周光镐书

题名

飛霞洞詩刻 (fei xia dong shi ke)

(明)周光鎬撰並行書

明萬曆17年(1589)秋

廣東省清遠

数目与尺寸

1 136×85cm

种:

汉文

馆藏信息

各地6511   


共7条回帖只看楼主
肉夹馍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11年4月14日 23:19   来自PC
赏是赏了

析我不沾边

看着就费劲

白内障青光眼外加迎风流泪:(
日出东方  楼主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11年4月14日 23:23   来自PC
但思不得其解的是,为何此题为“飞霞洞”?难道远在明万历时代,便已有“飞霞洞”之名?明明拓片写的是飞霞,当不是飞来之误。

至清末的各版县志、《禺峡山志》暂未发现“飞霞”一词,当是民初才有的称谓。而且禺峡山志碑刻一章并未提及有此二碑。而姓周的碑刻只有“60、 参议周思稷 诗碑 一道”的记载。

此二碑原居何处,现况如何,一概不知。

上二碑刻的查找方法是:进入国家数字图书馆页面,选“图片专栏”(网址是http://res4.nlc.gov.cn/home/index.trs?channelid=9),在搜索栏中选“出版地”,输入“清远”(可简体可繁体)即可搜索出来。

下面是搜索页面截图:



而在“题名”中输入“飞霞”,搜索国图图片库所藏有关飞霞的资料,仅三项,其一为“紫府飞霞洞记”,是四川名山县的,余二项即此。



------------------

查百度百科:

周光镐

周光镐(1536—1616),字国雍,号耿西,明朝嘉靖15年出生于潮阳桃溪乡。嘉靖41年举人,隆庆5年(1571)进士,授浙江宁波府推官,先后兼署府属象山、奉化、慈溪三县事。历南京户部、吏部主事、郎中,四川顺庆府(府治今南充市)知府,以四川按察副使任建昌(今西昌)兵备道,兼平建昌越夷乱监军,升调陕西按察使,专职“整饬临邛兵备”。万历21年(1593)加都察院右都御史衔,任宁夏巡抚。万历24年辞官回乡,从事地方公益活动,并授徒讲学。万历44年逝世。

明朝万历年间,都爷周光镐辞官隐居峡山。……

资料出处:

百度百科



布衣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11年4月15日 07:11   来自PC
多少英集汉庭。

自然风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11年4月15日 08:49   来自PC
本帖最后由 自然风 于 2011-4-15 08:51 编辑

第一处碑:一凌石壁,个人觉得似乎是一凌白壁

第二处碑的:文晶应该是文昌吧{:cat49:}

日出东方  楼主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11年4月15日 10:13   来自PC
继续查:根据野云的提示,周光镐是潮汕人,刚巧潮汕也有一个峡山,其晚年所居,估计当为此峡山,而非清远中宿峡山。

但潮汕峡山中,并无“飞霞洞”相关内容。

查谷歌,全国“飞霞洞”所涉及的有三个景区,浙江温州、云南个旧、广东清远各有一个,潮汕地区并没有。

——注:查国图,应该还有四川名山县的飞霞洞。

汕头市潮南区峡山街道办事处

峡山街道位于汕头市潮南区北部,属平原地带……,北临练江……

http://www.xiashan.gov.cn/shsy_3cx.asp?id=308

换言之,估计此峡山之“山”只徒有其名,并非山脉,也不大可能有真正的名山洞府,除非此洞是指道教之场所。

因此,可基本否定此二碑出自潮汕地区。

-------------------------------

“飞霞”的得名,据说是与飞霞洞的创建人麦清扬和本地的风光特点有关,麦清扬在飞霞洞建筑基本完工时,曾和手下一班人走上旁边独松峰顶上,边欣赏边思考取名问题。这时刚好雨过天晴,一簇簇的霞气,阵阵升腾飞来殿宇上空,慢慢飘至幽谷之中,非常壮观。看到此情此景,麦清扬突然想到唐代诗人王勃在《藤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中取“飞霞”为该洞的名字。同时也取了“长天”为自己的名字。就这样,这个就洞就叫“飞霞洞”,而他自己就叫“麦长天”了。

——源出《互动百科》http://www.hudong.com/wiki/%E9%A3%9E%E9%9C%9E%E6%B4%9E

-------------------------------

据第二个碑题“名山飞霞洞”,推测这很有可能是指四川省名山县之飞霞洞。

四川凉山新闻网(www.ls666.com

(四川凉山)金马山:位于越西城南五公里处,倚靠中所镇。

相传,文昌帝君(也称文曲星)在金马山修行,羽化成仙后乘金马而去,金马山便由此得名。

金马山山腰有一紫府飞霞洞,为越西十景之一。《越西厅志》有记:此洞是宋朝建德三年(公元965年)“玉斧划河”后,置越西于荒芜外,帝君之灵无所托,土人苟洙父子所辟,以为行化之所。

金马山上还有上马石一尊,为文昌帝君乘驴的垫脚石。相传,文昌帝君在上马石乘驴,有一侍者相随,授徒于名山县,距家六百里,朝往而暮归……

与碑二中“文昌帝君”之说相合。

雅安市名山县素有“仙茶故乡”之誉,位于成都平原西南边缘,,是沟通川藏、川滇公路交通的咽喉。昔日为茶马古道的起点,茶文化源远流长。县境内的蒙顶山是我国有文字记载人工植茶最早的地方。

《四川通志》卷四十记:“汉时名山县西十五里的蒙山甘露寺祖师吴理真,修活民之行,种茶蒙顶。”

上述与碑中“茶蒙山倚”之句相合。

再结合周光稿“万历九年(1581),调升四川顺庆(今南充地方)知府。十四年,荐任为平乱军监军,晋按察使,实授建昌行都司兵备道。万历二十年(1592),周光镐升调陕西按察使……”的记载,及第二碑“已丑秋”的题款。查万历九年(1581)为辛巳岁,因此己丑为1589年,即万历十七年。

综上资料,可以基本确定这两碑是周光镐于万历十七年(1589,己丑岁)秋天在四川任上期间,游历四川省名山县紫府飞霞洞(今属越西县)时所撰并书写的诗刻。国图数据库中标示其出版地为“清远”有误。此二碑并非出自清远,此飞霞洞非峡山飞霞洞。



文伟-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11年4月15日 15:22   来自PC
喜欢那斑斓的肌理感:lol
周晶晶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11年4月26日 12:35   来自PC
再看过。。。。。。
  • 0
  • 7
  • 加收藏
  • 粤ICP备14018191号© 2020 清远休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