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清远县志》纪略
历代《清远县志》编修,始于宋建炎三年(1129年),修志先后有16次,均名为《清远县志》。其中宋代1次,明代5次(正德、嘉靖[未成书]、隆庆、万历、崇祯),清代8次(顺治七年、十一年、康熙元年、十一年、二十六年、乾隆、嘉庆[未成书]、光绪),民国1次,新中国1次。成书14次。现存5部,各志编修存佚情况是:
1、宋建炎三年(1120年),县令林勋纂,佚。明代黎恕序略云:“宋建炎三年,广州教授林公勋来署县事,手笔作志,封域建置之毕陈,山川人物之其载,而老始肇焉。元季散佚,至国朝(明)正德五年,邑侯张公钦询耆民徐礼家,得林公遗志。”
2、明正德五年(1510年),知县张钦,“慨邑志之欠旷,锐然兴修,得宋林勋遗志,再三详阅,与监生王纲纂辑邑志,参考前代郡邑志书,《广东通志》、《明一统志》,更相参定,志略草成。”佚。
3、明嘉靖四年(1525年),知县洪子诚以张志稿为底本,参照诸郡志予以修改补充,修成县志6卷,后调广州别驾,而未刊刻,佚。
4、明隆庆(1567~1572年)初年,知县陈嘉谟修,黎恕纂,佚。陈于隆庆元年任清远知县,下车伊始,即询问志卷,与黎恕商议,共将旧志勤加搜集重修。志分封域、建置、学校、尝祀、风俗、食货、兵防、秩官、选举、人物杂志等76类共4卷。
5、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知县刘幼学修,佚。
6、明崇祯九年(1636年),知县孙辚修,佚。是志在前志的基础上进行纂修,缺者补,讹者正。
7、清顺治七年(1650年),所修县志雕板,因失火焚毁。
8、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知县喻振芳修,夏云纂,佚。
9、清康熙元年(1662年),知县陈丹荩修,黄许嵘、夏云辑。顺治七年(1650年)黄许嵘任教谕,经数月乃得明崇祯孙辚修县志全本,与顺治夏云纂县志,在此基础上进行重修,订其旧,续其新,信者存,疑者阙,于康熙元年修成。
10、康熙十一年(1672年),冯皋疆增补元年本11卷,刻本,北京图书馆藏,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存缩微胶卷,清远市地方志编纂办公室存复印本。冯皋疆于康熙六年(1667年)任清远知县,十一年檄征县志,予以增补。
11、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知县刘士骥修,共11卷。日本内阁文库藏,国内未见。
12、清乾隆三年(1738年),知县陈哲修,佘锡纯、何邵等纂,共14卷,刻本,广东省中山图书馆藏,清远市地方志编纂办公室存清末抄本(缺11~12卷)。此志是在旧志的基础上进行纂修的,“盖本前志,以去其似,而存其真,省其繁而补其缺,不沿袭于旧,不遗漏于今,顺治四年以前事照旧志原本,四年以后兴革事迹,据实直书。开局于县衙西厅,凡两越月而书成。”
13、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知县蔡梦麟、张钧修,朱松龄纂,佚。民国《清远县志》按:光绪志谓张钧修、朱松龄辑,稿存未刻,并无蔡梦麟之名。查蔡于嘉庆十二年任知县,张钧二十二年任,相隔十年,是否蔡在任倡修,至张钧乃实行之。
14、清光绪六年(1880年),主修知县李文烜,鉴定知县罗炜,倡修郭钟熙,总纂麦瑞芳、朱润芳。共16卷、首1卷、捐题录1卷。粤东省城学院前翰元楼刻本,广东省中山图书馆藏,清远市地方志编纂办公室存复印本。是志于同治年间曾开局编修,主纂郭钟熙偕麦瑞芳、朱润芳遍搜旧志,合并编辑成志稿,因郭调任而未完成。光绪五年,麦、朱2人解组归田,在前志稿基础上修改补充,“旧者订之,新者续之,信者传之,有年必书,水旱必书,风俗厚薄,人物盛衰,礼教兴废必书。”
15、民国26年(1937年),县长吴凤声、余启谋修,朱汝珍纂,共21卷,叙事至民国25年。广州亚东印务局铅印本,清远市地方志编纂办公室、清远市图书馆、清城区档案馆、广东省中山图书馆藏。民国9年4月,知县张鉴藻曾设局于岐新公所修县志,聘朱汝珍为总纂,因事中辍。民国23年春,县长吴凤声重设局于潖江公所,命克期编辑,民国26年初稿成,“较旧志增两倍有奇,时余启谋继任,审定印行,是志订正者十之二三,增补者十之五六,集前志之所有,补前志之所缺,广而续之,考订校仇详核,可称完备。”
16、1995年版,新编县志,共分30卷、152章、512节,120万字,叙事至撤县建市(1988年1月)之前。自1985年4月成立县志编纂委员会并下设办公室,开展县志编修工作,先后有近200人参与,历时九年。
资料摘录来源:
《清远县志》(1995年版)第六章《新闻出版》第二节《编修县志》,P847-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