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你先 登录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帖子内页:
 楼主
发表于 2008年10月30日 09:11   来自PC

.......................

共19条回帖只看楼主
fox5y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08年10月30日 09:15   来自PC
继 菊 后的又一佳作
holly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08年10月30日 09:30   来自PC
君君每次都有精品介绍给我们!:handshake
阿甘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08年10月30日 10:15   来自PC
好~~~
海鱼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08年10月30日 10:16   来自PC
看到茶,我通常会想起一个故事,唐诗如酒,宋诗如茶

只愿能穿越回千年之前,与苏子瞻同游承天寺,与黄山谷同接檐前雨。
布衣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08年10月30日 10:19   来自PC
君君强:victory:

君君劲:victory: :victory:

君君冇得顶:victory: :victory: :victory:
当然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08年10月30日 11:11   来自PC
收藏。。。
有米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08年10月30日 11:51   来自PC
君的知识我想比茶庄的MM还了解.....好
海燕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08年10月30日 16:17   来自PC
茶,我最中意

;P
响铃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08年10月30日 16:43   来自PC
我国最早的咏茶诗

茶与诗是结下了不解之缘的。我国是源远流长的诗之国,又是茶叶的故乡,在这样的国度里,茶与诗的结缘是再也自然不过了,古往今来,有多少骚人墨客、志士仁人把茶作为自己吟咏的题材,留下了大量的诗词歌赋,这是我国诗歌艺术瀚海中一宗彪炳千古的宝贵文学遗产。

  我国利用茶叶的历史久远,咏茶诗出现也很早。最先在诗歌中表现茶的,可以追溯到2700年前的《诗经》。不过在《诗经》产生的时代还没有"茶"字。"茶之始,其字为荼。""茶"字是到了唐代才有的。诗305篇中,写到"荼"的有7首。由于"荼"一字多义,有人说这7处的"荼"都不是茶;有人则认为虽不全都是茶,但也不是全然非茶,苏轼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在黄州,作过一首《问大冶长老乞桃花茶栽东坡》诗,开头有两句:"周诗记荼苦,茗饮出近世。"苏轼认为饮茶虽盛行在唐宋,但《诗经》中早已有茶的记述了。

  陆羽在《茶经•七之事》中所录的最早有关茶的古诗是晋代张载的《登成都楼》。全诗借写程卓巨富以颂蜀中天府,其中有"芳荼冠六情,溢味播九区"两句,是歌颂蜀茶的。同时代的还有一首,是左思的《娇女诗》。因《三都赋》而使洛阳为之纸贵的左思在诗中写两个小女儿在玩得口渴想喝茶时的情态:"心为茶荈:剧,吹嘘对鼎锎。"生动地刻画出她们乖乖地匐于茶炊前,鼓腮吹嘘,一副"猴急"的样子。恰似一幅清新可爱的《娇女煮茶图》。

  《诗经》及张载、左思的诗,其实都只是在咏唱中吟到了茶,还不是专题的咏茶诗。咏茶诗出现在唐代。李白那首《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按诗作年代排列该是最早的咏茶诗,诗云:"常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仙鼠如白鸦,倒悬清溪月,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滑,丛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传,"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李白的族侄中李洋师云游江南,在金陵(令南京)遇李白,赠李湖北当阳玉泉山仙人掌茶。李白品尝后觉得此茶"清香滑熟,异于他者",赞叹不已,吟诗以示答谢。


[ 本帖最后由 响铃 于 2008-10-30 16:45 编辑 ]
圆又芳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08年10月30日 19:15   来自PC
几时召集,喝一杯清茶,识番几个红颜知己,dd16001
晃晃悠悠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08年10月31日 02:06   来自PC
1、文章如是转载,请注明。

2、茶本平常物,但一与文化联系起来,好像就不普通了,显得高雅了,脱俗了,格调一变,名称也又原来的荼变成了茶,后来也添加了很多雅号,如茗、蔎、诧、檟等,这就如同有些文化人有很多雅称一样,在我看来,无论名字如何变化,茶还是茶,不过是几片树叶儿,都是文化惹的祸呀。文化这东西也不是什么好鸟,与茶相遇勾搭产生了茶文化,与酒相逢成奸产生了酒文化,仿佛和什么联系起来都可以成了某种文化,这种品性倒很像某些以文化人自居的文化人的性格,都一样的风流成性。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那关门也应该有七件事吧,琴棋书画诗酒茶,茶可谓入的柴门,进的豪门,与俗事相连,与雅物为伍。这就好像有些落马的官员,玩厌了明星美女,也会偶尔心血来潮的召妓。由是可见,茶这东西真不是什么好玩意儿,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茶和文化联系到了一起,无论是茶诱惑了文化,还是文化强奸了茶,在我看来,都是文化堕落的表现。在此我要严正申明,我虽然认识几个汉字,千万别说我是文化人,你骂人的还是咋的?小心我和你急。

3、与茶有关的茶文茶诗,浩瀚哉。楼主引用的咏茶诗作者是元稹,这种宝塔型的结构在形象上就很艺术,内容也很巧妙,可谓独具匠心,不愧为大家之作。突然想到一副对联,觉得有点意思,引用如下“上联: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且喝几杯茶去。下联: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再倒一碗酒来。”备注:边看楼主的文章边写留言,看到最后才发现这个对联楼主也引用了,不好意思。

4、世界三大饮料 —— 可可,咖啡,茶 ,其实最好的饮料是水,水,应该算是第一大饮料了吧,无论是可可、咖啡还是茶,都无法替代水的作用,建议大家还是多喝水吧。具体原因自己查资料去。

5、茶的来源,源于一个东方神奇的故事,《神农本草》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所谓的荼,就是今天的茶。中国是茶的发源地,应该是古巴蜀之地,也就是今天的四川、云南、贵州。中国人饮茶的历史,如果从神农算起,其历史大概在4700年,比楼主所说的年代早700年。我们中国人什么都喜欢争第一,喝茶也是中国人最先开始的。可惜和很多东西一样,都是中国人发现或发明,外国人去发扬光大。比如火药、比如飞机、等等,最近看新闻,中国人发明的文字,其最大的词典却有韩国人编撰。想想有点心酸,哎,一笑了之吧。!

6、中国最早的茶是:绿茶。因为绿茶制作比较简单,为非发酵茶,最早也不奇怪,像红茶因为是发酵茶,制作流程相对复杂一点。出现的年代就比较晚。

7、茶的功能:我理解的功能就是解渴,比水好喝一点。顺便说一下,楼主引用的“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诗句是苏轼所作,据说苏轼生病了,到一个寺院中喝茶,病就好了,乘兴写下这一流传千年的名句。下面引用的是卢仝的《七碗茶歌》的一部分,诗的原名很长,不记得了,这也说明一个简单的道理,浓缩的才是精品。我回复楼主的留言有点长,只能算是垃圾了。再多说一点,注明引用文字的作者,算是对其的一种尊重吧。

8、中国六大茶类:绿茶, 红茶, 黑茶, 乌龙茶, 白茶, 黄茶 (其它加工茶:—— 花茶, 紧压茶, 萃取茶, 果味茶, 药用保健茶, 含茶饮料) 。我想问一句,这种分类的依据是什么呢?我想了一下,大概是以颜色来划分的吧。茶叶的分类有多种,如形态分类、香气分类、发酵类型分类等,当然一种分类方法很难涵盖所有的茶,茶叶的六分类法我以前我看过,与楼主所说的有点差异。当然我对茶叶的知识了解太少,不知道那种说法更权威一些,也不想太深入了解,读书不求甚解是我的习惯。习惯的改变是很难的。

9、中国10大名茶:太湖碧螺春, 凤凰单枞, 祁门红茶, 安溪铁观音, 杭州龙井, 君山银针, 云南普洱, 武夷岩茶, 信阳毛毡, 蒙顶黄芽 。强烈抗议如此罗列,我家乡的茶叶才占一种,在我印象中该有三种,呵呵,谁不说自己的家乡好呢?

10、广东本地名茶: 凤凰单枞, 凤凰水仙, 凤凰乌龙, 岭头单枞, 英德红茶, 荔枝红茶, 玫瑰红茶, 高鹤~ 古劳茶, 乐昌~ 白毛茶, 仁化~ 银毫…… 本人是广东的新客家,喝的不多,感觉单枞不错,水仙一般,也许香味较沉,需心静的人才能品味,我心态浮躁,喝不出味道也就不出奇了。

11、中国5大名泉:

名泉的排列历来就有争议,泡茶用水无需太讲究,自来水静置一夜用来泡茶效果也很不错,静置一夜是为了散发氯气,以保证茶味的纯正。对水太讲究了也太小资了吧。

12、冲茶程序:

活煮甘泉 —— 烧开水

孟臣沐淋 —— 温茶壶 (茶叶是借热发香的,温壶可以激发茶香)

(孟臣:明末很出名的制紫砂壶名家)

叶嘉酬宾 —— 出示茶叶给客人看

观音入殿 —— 将茶叶投入壶中

过关斩将 —— 洗茶叶 (形容速度要快)

若琛出浴 —— 洗茶杯 (若琛:清初很出名的制杯师)

高山流水 —— 沿着壶边高冲开水

春风拂面 —— 轻轻刮走表面的泡沫 (使茶洁净)

重洗仙颜 —— 洗壶身&盖 (使壶身和壶盖的温度一至)

花好月圆 —— 沿壶托转一圈,沾干壶底的水

玉液回壶 —— 将茶倒入工道壶中

关公巡城 —— 将茶倒入杯里 (几个杯连着一起倒)

韩信点兵 —— 均匀的分茶

泰山压顶 —— 将品茗杯倒扣在闻香杯上

翻江倒海 —— 将紧扣的杯反过来

出水芙蓉 —— 轻轻拿起闻香杯,转一圈

喜闻幽香 —— 拿闻香杯来闻(茶的香味)

三龙护鼎 —— (食、母、中指)拿杯

鉴赏三色 —— 饮之前观赏茶汤的颜色

初品其茗 —— 开始品茶

尽杯谢茶 —— (要走了/不想喝了)将杯倒翻放。

有点意思,特别是冲泡环节中的那些名词,有点艺术的味道。

13、夜深了,写点狗屁文字竟然熬到现在,不说了,睡觉,如有错别字,版主帮忙修改一下,我不校对了,谢谢。
海鱼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08年10月31日 08:23   来自PC
高手冒泡了,洋洋洒洒几千字就下来了,我做不来,向晃晃悠悠同学学习:handshake

文化本来就很虚,什么都可以往里面套,变化又特别多。以前文化特别神圣,指建筑诗歌宗教饮食之类,到了现在,裸体艺术,人体艺术,行为艺术,日本女体盛之类什么都可以往里面套,文化就成为了垃圾堆,偏偏有些人还硬要把白痴恶心色情当成文化,在当今世界大行其道。于是,谁要是说别人有文化,也可以说别人有内涵,但要是谁说别人是文化艺术家,别人说不定和你急。:lol

文化这词用滥了,但不能否定茶有自己的魅力,从茶的种植,采集,制作,泡茶,器皿,都有一番讲究。我曾到桂林旅游,到过茶庄,看到一位老大妈现场表演制作茶叶。那茶叶放在滚烫的锅里,寻常人是碰都碰不得,那位老大妈却赤手伸下,用手做勺,把茶叶翻腾得不亦乐乎,一进一退,一伸一缩,转折圆润自如,无不契合某种节奏,暗合某种音律。茶也是道,潮汕人常泡功夫茶,其器皿之讲究,其泡茶手续之繁琐,令人叹为观止,每次去潮汕人家,饮茶倒为其次,而观看他人表演反而成了主课,一种享受。

文化和道原本是一道,只是现在人用滥了文化这个词,文化这个词就下贱起来,但茶道原本就是文化,它的美学和实用价值是不可否认了,同样一道菜名,一个五星级厨师和一个初学者做出来的东西就不一样的,其中一个带来美感和享受,另一个只得闭眼吞下充饥用。茶是平常者,但人们从中发现了美感,带来了实际的享受,茶道就成了一种艺术,于是人们把它升为一种文化。如果谁说潮汕人饮茶就如同官员在嫖妓,潮汕人一定会和你翻脸。

[ 本帖最后由 海鱼 于 2008-10-31 08:48 编辑 ]
海鱼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08年10月31日 09:19   来自PC
君小MM比我好,我很懒的时候,直接从别人那儿贴过来,然后加上“原创作者 XXX”,省却了一番自我加工的过程,生怕自己写多了,却没有人欣赏,于是自己也懒得去加工,只是把它转述过来,让大家去体味文章的含义。君小MM比我要勤奋得多,不知道大家对经济学是否感兴趣?我有一些资料,正不知道是应该直接转载还是自己再加工一回。懂经济学的同学能否举个手?dd53001
holly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08年10月31日 09:30   来自PC
晃晃悠悠家学深厚,每次都是引经据典,顺手拈来毫不费劲!佩服佩服!tzm581
holly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08年10月31日 09:36   来自PC
原帖由 海鱼 于 2008-10-31 09:19 发表

君小MM比我好,我很懒的时候,直接从别人那儿贴过来,然后加上“原创作者 XXX”,省却了一番自我加工的过程,生怕自己写多了,却没有人欣赏,于是自己也懒得去加工,只是把它转述过来,让大家去体味文章的含义。君小 ...


本人经济类金融专业毕业,不知是否在海鱼所说的范围之内呢?tzm511
海鱼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08年10月31日 09:58   来自PC
我对我的资料梳理一下,整理出来再给花花姐,因为此时我的资料的收集程度只能让我产生一些想法,却不能完整的表述出自己的观点。上次听一位教授给我们上课,讲起了广东经济的兴衰与此次解放思想的关系,这个话题很让我感兴趣。广东经济从向处来,往何处去?是已经衰落,还只是在谷底积蓄力量,再攀高峰?
宁远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08年11月2日 10:45   来自PC
伦洲放歌须纵酒,神思直追陆羽仙。

但得与君共品茗,清茶一盏亦醉人。
晃晃悠悠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08年11月2日 23:18   来自PC
1、首先向S君表示道歉,我以为你发的内容为转贴,后来才知道这些资料是你收集、整理、编辑、排版而成。为你的辛勤劳动,我想说一句,你辛苦了。

2、我想澄清一下海鱼同志对我的误解,喝茶与嫖妓本身是没有任何关系的,不知道是因为你理解的偏颇,还是我表达有些含糊,抑或兼而有之吧。对于对茶道有些研究有些造诣的人我是由衷的佩服的,因为我也很喜欢喝茶,并且我很享受茶叶冲泡的过程。我之所以提到某些官员的嫖娼行为,只不过想借助茶的兼容性去讽刺他们的滥交行为。

3、茶文化是中国的文化瑰宝,我不会否认也不能否认,我投入了一定的时间、精力、金钱去了解茶文化,只因为我也很喜欢茶,但文化这东西没有必要去拔高它的高度,茶不过是茶而已,就像智者见山也不过是山而已。我不是智者,但我会效仿智者。

4、回花花的贴,我不是家学深厚,这点我有自知之明,我是个大老粗,自我抬举的说,至多算是个郊区农民。农民堕落成骂人的话语,不知道是一种无知,还是一种悲哀。补充一点,大老粗不是毛主席读史中点评“大老粗出人物”的大老粗,而是下里巴人的大老粗。
阿科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08年11月4日 02:40   来自PC
普洱茶俺略懂一二:生茶中能鉴别出勐海、易武地区的茶味,至于下关茶更不用说了。:lol
  • 0
  • 19
  • 加收藏
  • 粤ICP备14018191号© 2020 清远休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