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作者:不明
我知道 春雨已悄然来临
一支红玫瑰
在山野唱着小曲
北江河边的音乐
奏亮了春天的明月
我知道 夜色已降下了序幕
一些树叶
在街道展示着美丽
女人们的舞姿
在月亮下尽情地开放
我知道 五彩缤纷的流星雨
依然在每一个街头
每一座城楼
跳跃着
此刻,南方的清远城
有一千首动听的
音乐和诗歌在 回荡
有一千种美妙的
色彩和芳香在 流淌
夜色清远
:lol
"女人们的舞姿
在月亮下尽情地开放"
-------80年代初清远流行过街头的交谊舞?
"每一座城楼" (:L 居然不是一座)
--------当年清远的城楼难道是指金龙大酒店或百货大楼?
本人对这首诗歌的描述地点 作者的居住地有疑问.:(
原创作者是清远人
“一座城楼”,可能是说“一座城堡”演变过来的吧?
黄海凤的作品我看过,我不是,今天灌水到兴上,就把他的作品搬上来了,清远也不完全是文化沙漠,只是他们有他们的世界,不常与我们交往罢。
也谈久违的诗
(个人心得,仅供参考)
中国是诗的国度,自远古的《诗经》开始,诗歌在我国的历史上,一直占据着非常崇高的位置,及至唐、宋达到巅峰,甚至,以诗取士。唐宋诗词写尽人生百态、大千世界、万世情感,无所不及。(可惜,自今没有一部影视作品,可以展示唐宋时期,诗人辈出,文坛繁荣的盛景。)
中国的现代诗,自“五.四”运动胡适首创以来,最高峰者要数徐志摩。其代表作《再别康桥》,那和谐、优美、流畅的韵律和节奏;美丽、甜美又略为失落、哀伤的情感;黄昏时美仑美奂、令人流连忘返的剑桥景色,三者完美融合。韵、情、景高度统一, “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三美”具备,
直至现在,也没有一人能望其项背。
《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这首诗,在80年代政治环境允许欣赏以后,在大、中院校风靡一时。少男少女们,不管是否完全读懂,动辄都要“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吟上几句。
之后,就要算现代的艾青了。素有“中国诗坛泰斗”之称的艾青,他的诗博大、深沉、生动,...但我以为最特别的是他观察事物的角度和提炼出来的意境,每首诗都让你叹为观止。以其《盆景》为例,您试读便可感受一二,
您看了无数的盆景,会这样观察和描写、吟咏盆景吗?
《盆 景》
好像都是古代的遗物
这儿的植物成了矿物
主干是青铜,技桠是铁丝
连叶子也是铜绿的颜色
在古色古香的庭院
冬不受寒,夏不受热
用紫檀和红木的架子
更显示它们地位的突出
其实它们都是不幸的产物
早已失去了自己的本色
在各式各样的花盆里
受尽了压制和委屈
生长的每个过程
都有铁丝的缠绕和刀剪的折磨
任人摆布,不能自由伸展
一部分发育,一部分萎缩
以不平衡为标准
残缺不全的典型,
像一个个佝楼的老人,
夸耀的就是怪相畸形
有的挺出了腹部,
有的露出了块根
留下几条弯曲的细枝
芝麻大的叶子表示还有青春
像一群饱经战火的伤兵
支撑着一个个残废的生命
但是,所有的花木
都要有自己的天地
根须吸收土壤的营养
枝叶承受雨露和阳光
自由伸展发育正常
在天空下心情舒畅
接受大自然的爱抚
散发出各自的芬芳
如今却一切都颠倒
少的变老、老的变小
为了满足人的好奇
标榜养花人的技巧
柔可绕指而加以歪曲
草木无言而横加斧刀
或许这也是一种艺术
却写尽了对自由的讥嘲
再数,就只剩下当代的北岛了。他的诗,让我印象最深是:用震撼的诗句,揭示出我们社会的真理。直到现在,甚至很久的将来都让你觉得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真是如此丑恶。他在文革之后,反思“反右”和“文革”时的尔虞我诈,为达到个人目的,不择手段极度丑恶的人性,写下了《回答》这首诗,却像写现在。您看了这首诗,您就会觉得再没有比这更接近真理的了。
在我们这个世界上,卑鄙的人用他“卑鄙”、“无耻”会通行无阻,人人都怕他。善良、高尚的人,因为好心、软弱,往往被卑鄙无耻的小人陷害,打击。死了就只得个“好人”的称呼,如此而已。卑鄙无耻者一样活得非常的惬意。你们看看身边是不是如此。当然,诗人最后还是用他坚定的口气回答,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人坚信“好人有好报”,不相信世界真是那么悲观,起码他是最后一个相信者。
《回答》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
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冰川纪过去了,
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
好望角发现了,
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
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
为了在审判之前,
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
告诉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
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声,
我不相信梦是假的,
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谨略作以上简单心得,回应楼主。
原帖由 温暖 于 2008-10-30 21:21 发表 
夜色清远
原创作者:黄海凤
难道楼主就是黄海凤?
不可能!在上世纪的1980年,海鱼还没成形呢。
《回答》诗歌以外的感想
《回答》是一首青年的诗,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勇气,热血沸腾,直言不讳,不惜为尊者忌讳的岁月,对我来说,已经是不可能再来了。
[ 本帖最后由 海鱼 于 2008-10-30 22:59 编辑 ]
原帖由 布衣 于 2008-10-30 22:29 发表 
不可能!在上世纪的1980年,海鱼还没成形呢。
当时海鱼还在进化中。。。。,甚至都还没登岸成为猴子:lol
黄海凤(1961~) | |
| |
简介:
黄海凤笔名宁湘儿,女,湖南郴州人(现户籍清远)。中共党员。大专毕业。1977年赴山东莱阳插队。曾任清远市文联办公室副主任。现任广东《飞霞》文学杂志副主编,清远市文联组联部副主任,清远市作协副主席。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199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三级。著有诗集《花期》、《朦胧的你和我》、《一夜倾情》、《弹奏阳光》、《聆听清远》、《五月,多梦的季节》(合集)、《送你一朵飞霞》(合集),散文集《相醉》(合集),另发表诗歌、小说、散文、文学评论1500余篇(首)。1989年受韶关市人民政府嘉奖。《五月,多梦的季节》获广东省建国40周年优秀作品奖,《散发馨香的十七岁》获《芒种》全国诗歌大奖赛优秀作品奖,《端午》获《中国作家》、《女报》全国青年文学大奖赛优秀作品奖,《广东第一峰》获广东省文学大赛三等奖。
|
[
本帖最后由 温暖 于 2008-10-31 00:05 编辑 ]
几年前就读黄海凤的诗歌了,她的诗歌清新隽永,感情真挚,语言朴实;她的诗歌,就象微微吹拂的自然风,给我们带来一阵阵舒爽的感觉。喜欢。
个人感觉,古诗词如同茅台美酒,醇香馥郁,滴滴香浓,令人回味无穷。现代诗如同九江双蒸,淡而无味,虽然经常卖广告,却仍然无法下咽:lol
原帖由 日出东方 于 2008-10-30 23:41 发表 
个人感觉,古诗词如同茅台美酒,醇香馥郁,滴滴香浓,令人回味无穷。现代诗如同九江双蒸,淡而无味,虽然经常卖广告,却仍然无法下咽:lol
清远人爱喝洋酒,好轩尼斯,苦苦的下咽,然后就呆若木鸡。这也算是清远的文化吧:lol
母亲河,我的北江黄海凤北江河飘洒的血乳
一生在我的心怀潺潺
是生命最难忘的记忆
注入我的体内
是母亲的阵痛流入我的血脉
是母亲的胎记刻在我的脚掌
我的一生
经高山、过原野
有风、有雪、有雨、有霜
无边无际的梦幻
回到母亲河的怀抱
每一次颤动
都是热血汹涌荡漾
每一次飞翔
都是苍茫岁月的纠缠
我的一生潺潺
有北江河漂洒的血乳
捧读这一本《清远古今散文选》,感到它沉甸甸的份量。通览全书,觉得它填补了清远文化的一个空白,具有独有的地方史料价值、文化价值和文学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