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你先 登录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帖子内页:神游飞来峡,凭吊苏东坡
晃晃悠悠  楼主
发表于 2008年11月5日 21:44   来自PC

网友野云随风计划搞一个关于清城文化资源考证的课题研究,这种“挖掘清城区文化艺术源泉(野云随风语)”的善举,得到了广大网友的热切响应,我虽然也有点兴趣,但由于该课题涉略范围较大,考证的内容又较晦涩难懂,再加上时间、精力有限,更主要的是自己的知识贮备不足,不敢参与其中。可不参与又心有不甘,还是先收集一点资料研究一下再做决定吧。

手头没有什么资料可查,也懒得去图书馆查阅,还是上网搜索吧。清远本土文化很广,网上的资料较为杂乱,找不到重点,所谓的查阅只不过是泛泛而读,资料研究也就无从谈起。正当我要放弃的时候,九尾狐女士送来了一份关于飞来峡景区人文资源的资料,粗略的看了一下,我竟然看了苏东坡的名字,这让我心中一震,飞来峡与苏东坡联系到了一起,那就以此为切入点吧,飞来峡有了苏东坡,其它的人文资源还不黯然失色吗?苏东坡以其强健的精神为飞来峡注入了一种新的人文韵味。清远,从此不再是文化的寒极。

说起来十分惭愧,我曾带家人浏览过飞来峡,却不知苏东坡也曾游览于此。我晃悠的脚步,是否踩踏过先人闪亮的足迹?我迷离的目光,是否惊扰了先人神游的思绪?请原谅我的孤陋、原谅我的无知吧。苏东坡,中国文化史上的坐标。飞来峡、苏东坡,一个是地理名称,一个是文化符号,地理名称印刻着文化符号,同样文化符号也支撑着地理名称,两者相依相存,相宜得彰此刻,曾经的游历与现在的思绪在我的脑海中叠加,我要神游飞来峡,凭吊苏东坡。

待续……(下面的内容有些难度,或者说是困难重重,恳请有兴趣的朋友提供友情帮助,在这个网站首次开贴,但愿不要半途而废)

共10条回帖只看楼主
晃晃悠悠  楼主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08年11月10日 20:33   来自PC
去年的金秋十月的一个周末(具体的时间记不清了),我跟随家人一起游览了飞来峡。由于工作关系,我很少有时间陪同家人,此次陪同他们上峡山浏览,不仅仅是生活上的一种放松,更是弥补我平时的过失,真不该经常让老人空守家门,独自寂寞。老人生活的重点是孩子,孩子生活的重点却是工作。迷失的孩子不懂享受天伦之乐,工作还有什么乐趣可言呢?让枯燥的工作带着复杂的人事关系见鬼去吧,今天,是属于我的,属于我们一家人的。

早上早早的起床,吃完父母精心准备的早餐,我们便驱车从东城前往五一码头,沿途的风景是优美的,凤城大桥静静的跨在北江河上,桥下,清澈的江水缓缓流过,江上,货运的轮船与渔家的小舟相互追逐,也不失是一种乐趣。岸边,裸露的河滩上布满了沙子。广东常年雨水充沛,按说北江河水应该十分充足,但看到这些河沙好像并非如此,是因为上游关闸蓄水吗?还是因为下游未建拦河坝呢?答案你知我知,就不必言说了。据说下游的石角要建大型的水利枢纽工程,如果真是这样,北江河的水位将会增加数米,清远这个一江两岸的城市将更加优美,特别是我那全江景的“豪宅”也该增值了吧。不知道这个计划什么时候可以实施呢?有些市政规划制定的拖泥带水,实施更是遥遥无期,这就好像月经失调的女人,淋漓不尽不知何日是个尽头。

过了凤城大桥,沿着江边向东边的五一码头方向行驶,轮下的路面十分宽阔、平坦。清远这几年道路建设有目共睹,“要想富,先修路”,此话不错,如果没有这些宽阔、平坦的大道,清远又如何能进入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呢?前些日子我开车去机场接一位来自澳洲的老外,当他看到清远“黑底化”改造后的马路,不由的惊叹,这种路面的质量与发达国家的道路相当。看来发达国家的城市建设也不过如此,不必盲目的崇洋媚外。清远是一片热土,热爱她吧。

[ 本帖最后由 晃晃悠悠 于 2008-11-13 20:51 编辑 ]
晃晃悠悠  楼主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08年11月10日 20:44   来自PC
未完,,待续……

最近有点忙,有些资料还没有来得及看,还不敢切入正题,苏东坡在被贬英州,未到地点又改贬惠州,在清远逗留的时间太短,有关资料记录的内容太少。提笔的时候才知道难度,但我还是决定坚持写下去,为了使段落丰满一些,我会加入一些生活的心得与感悟,因为不是考证文章,我写的比较随意,想到哪里写到哪里,请见谅。
晃晃悠悠  楼主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08年11月16日 17:49   来自PC
抵达五一码头已是上午的九时许,和煦的阳光照耀着这一不算繁华却很热闹的旅游码头,岸边,人来车往,水中,舟楫穿梭,好不热闹。来这里旅游的人多是珠三角的人,他们不是驾驶着私家车便是搭乘着大巴来此放松,这给当地的经济带来了发展。但在这些车中也有不少XX局等单位的公车,由此可见公车私用的现象还十分普遍,公务车辆的改革早有耳闻,可也不过是只见刮风不见落雨而已,其实公车改革的的难度不过是触动某些特定人员特别是某些领导的利益而已。中国很多体制的改革,不在于某些法律或制度存在空白,关键是改变领导的思维。上行下效的标兵效应不可小觑。毛主席说:“政策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道理也在这里。公车私用泛滥成灾,公款旅游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停车熄火之后,我打开后门,让老人下车后关好车门。父母常年在乡下生活,对于开关车门的动作还很生疏,当然对城里的生活也不太适应,我要小心翼翼的维护老人的自尊,以免招来别人异样的眼光。亲爱的父母,挺起你的腰板,不要因为自己是乡下人而略感自卑,你们的淳朴、勤劳就是最高的美德、最大的财富,我为你们而骄傲。清远虽为南方的小城,却沾染一些诸如北京、上海等大都市的不良习气,盲目的排斥外地人,尤其是外地的乡下人,其实谁都知道一个城市的建设,需要外地人的参与,尤其是农民工,没有他们的从事脏、苦、累的工作,整个城市系统将陷入瘫痪,道理如此简单,但某些所谓的城市人在行动上却不免让人失望,究问其原因,我们的祖宗早在明朝时代就给了答案,那就是知易行难,如果有人还感到困惑,建议你多读读王阳明的书。对知与行的辩证关系的理解,不同的人由于阅历上的不同、知识上的差异、思考的逻辑有别,得出的答案也有所差别,这也正常,求同存异是对文化多元的一种尊重,有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学家对此理解深刻,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了最好的阐述,让我们记住她的名字吧,他叫陶行知。

因为事前已经预约了船家,所以省略了找船、谈价等烦心的事情。几个人包了一条大船,虽然价格还比较合理,但还是觉得有点奢侈。父母也在耳边不停的唠叨,太贵了,我只好安慰他们,区区几百块钱,哪里算贵,南方的消费是高点,但我们还承受的起,钱放在口袋是废纸,存在银行是数字,有钱就花嘛。花这点钱,我们一家可以在这么好的风景区内吹吹风、养养眼、散散心,一个字,值,两个字,很值。船家发动了船只,向飞来寺的方向驶去。我们一家围坐在桌旁,聊着一些家长里短的鸡毛蒜皮的拉拉杂杂的闲话,这种感觉真的很好,我发现父母皱纹在这种氛围中显得舒展、熨帖,一脸的祥和,能让老人开心,就是子女的幸福,原来,幸福就这么简单。我们喝着自带的国产饮料,吃着船家提供的小吃,吃的随便,喝的随心,心情也随之更加的惬意。喝国产的饮料是我的习惯,支持国货代表一个小民绵薄的爱国之心,虽然将之拔高到一个道德的层面有点牵强,但如果有人说支持国货是狭隘的民族心理作怪,那也有点武断。

人生得意需尽欢,该来点酒吧,可惜老人没有喝酒的习惯,我也没此嗜好,只好作罢,那就哼首有关酒的歌曲吧,我五音不全,不会唱歌,只好哼歌。

“佳酿何处有?飞峡深涧边,不知打虎头曲,窖藏多少年。观色琼浆如玉,闻香味飘环宇,樽空人已酣。酒醉不复醒,神游天地间……”哼歌的旋律是刺耳的,但这个词牌不是有点熟悉,有没有想到一首叫“但愿人长久”的歌曲?这首邓丽君原唱,王菲翻唱的歌词就是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一位伟大的文人即将在青山隐隐、绿水悠悠的飞来峡悄然再现,我要在这次行程中尝试与古人对话。

(未完待续,写了数段,竟然还没有切入正题,看了一些资料,由于是古文,读起来很是吃力,不知哪位能帮帮忙,帮我理解消化一下这些晦涩难懂的古文。)
晃晃悠悠  楼主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08年11月22日 20:25   来自PC
从五一码头逆流而上,船在前进,其实人生又何尝不是一次逆水行舟式的行程呢?游船划过江面,水在船头若即若离的向两面逃逸,唱着欢快的歌曲在船尾聚集,形成了绕船一周的圆,煞是好看。很多成功人士不也如船吗?他们有目标,有动力,为自己的人生画了一个完美的圆。五一码头附近的水域并不宽,两岸的山峰也不高,但抬头望山,低头看水,这一仰一俯之间却有了气势。生活中有很多无奈,有时身不由己的(当然也有人是心甘情愿的)要俯仰由人,但在山水之间,便成了俯仰由己。生活中的俯仰多为策略,但此刻的俯仰却成了一种超脱。顺便说一下俯仰由人这个成语,出自于《孟子•尽心上》,原话为“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人”,现在的意思与原意相差甚远。不知道是以讹传讹,还是故意曲解?对一个词语的曲解也许无伤大雅,但对人的曲解就不同了,歪曲了别人,扭曲的往往却是自己。

水面越行越宽,山也越来越高,景色也越来越美,我信步走向船头,欣赏着无敌美景。一句耳熟能详的诗句滑过我的脑际,“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是唐朝诗人李白从四川奉节赶往湖北江宁途中有感而发,即兴而作的诗句,我借此怀古虽然怀错了地方,但能借用古诗抒发怀古之幽思,心中还是有点窃喜。据说飞来峡民间有归猿洞的传说,清远县志也有记载,不知道李白耳畔的猿声,能否与飞来峡仙猿仰天长啸遥相呼应?现在有很多网友试图考证归猿洞的具体位置,其实历史上有很多地名的具体位置都很模糊,后人考证的结论也多有争议,这也正常,毕竟时间太久远了,原有的人为标识大多不在了,自然的景观也发生了变化,文字记载的内容和后人所看的事实出现了偏差,争议也就在所难免。有关归猿洞的记录多为传说,古诗中虽然有所涉略,但所引用的资料是道听途说,还是经过严谨的考证,尚有待商榷。比如清朝张大鲲在《归猿洞诗》中有云,“寻幽不惮远,乃至归猿洞。”这里的归猿洞可能是一处暗藏无限风光的洞穴,引发诗人诗性偶发,将当地传说中的归猿洞信手拈来,无名的洞穴也就有了神秘的色彩,仅此而已。在古代诗歌中经常出现一些典故、传说、这些典故、传说可能成了一种意象,一种文人相通的电码,一种情绪的表达。例如李白在《蜀道难》中写到:“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可能听到了鸟鸣,但未必是杜鹃,杜鹃代表着一种意象(神话中,蜀王被迫让位于臣子,自己退隐山林,死后化为杜鹃。于是杜鹃成了凄凉、哀伤的象征),便于诗人情绪的表达,如果你较真诗人当时一定看到了杜鹃,那可能说明你理解误入歧途。古代诗文中关于归猿洞的一些记录,是否均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归猿洞是否成为神秘岭南的象征?或者成为超越红尘凡世回归自然山水的意象?这值得我们思考。用神话传说去考证地理位置,会不会有失偏颇?不过反而证之神话中某些细节的真伪,倒不失为一种好的思路,即使我们真的找到了县志记载的地点,又如何证明这就是引发归猿传说的洞穴?虽然我对此次考证的结果并不看好,但借此机会可以结交三五好友,参加活动的网友还可以锻炼身体,欣赏美景,陶冶情操,诸多好处,这次活动也算功不可没。



(未完待续,写来写去总进不了主题,并且还离题万里了,此文没有结构,不讲逻辑,还是顺其自然吧。)
晃晃悠悠  楼主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08年11月23日 15:14   来自PC
从五一码头到飞来寺所在的山脚水程并不遥远,沿途的风景却让我流连忘返。古人说读千卷书行万里路,这可以衍生出很多有趣的哲学命题,可惜我没有这个功底,不敢深入阐述。我有偶尔读书的习惯,但行路明显不足,这次外出游玩也算是效仿古人了。不过在我看来,古人行路的目的,多是为了给枯燥的读书增添一点情趣,但最终的落脚还是功名,这不免有点遗憾,学而优则仕是古代文人的人生目标,那些归隐文人大多因仕途潦倒而被迫寄情山水。古代的文化生态是如此的单一,文化选择是如此的狭窄,文化归宿是如此的无奈,一帮可怜的古代文人。想想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的我们是多么的幸运。有些同志曾撰文言称我愿意生在X代(X指某个朝代),如果不是因为特殊表达的需要,那就有点矫揉造作不知好歹了。总体而言,现在总是比过去好,这是社会发展的规律,即使中途有些曲折,抑或倒退,那更能证明社会呈螺线型前进。不是吗?

船家停船卸锚,我们一家顺着甲板而下,有拾街而上,向飞来寺走去,中途看到有很多人聚集在一起,我们加快脚步,想做个无端的看客,看看热闹。社会制度越是健全,越应当鼓励民众做个看客,社会的管理自有公务人员各负其责。如果每个人都指手画脚一番,岂不乱套?可惜现代社会总有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存在,特殊场景中的看客最终沦落为鲁迅笔下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小人物。我们走近一看,原来是黄雀算卦的摊点,这种小把戏我早有耳闻,但一直没有认真看过,今天正好增加一点见识。据摊点的老板说,他的黄雀可以算出你的姓氏和运程。一次收费仅仅十元而已。十元的小钱就能买到不可泄露的天机?说起来真像天方夜谭。围观的有几个人已经开始缴费算卦了,运程不可核对,但姓氏的确很准,可谓眼见为实,由不得你不相信。我家的老人看了心动,也想参与其中,但不是给自己算卦,而是给我,老人希望这只神奇的黄雀,给我带来一生的好运,可怜天下父母心呀。我看到身边有位女士交钱后正准备算卦,她从一叠卦纸中抽出一张,又在地面的姓氏表中拍了一下,我看出了其中的诀窍,不等黄雀叨签,老板解签,我就说出了这位女士的姓氏,她很诧异的看着我,可能正在纳闷,“你怎么知道呢”?老板解签的结果正如我所料。老人听了也很吃惊,觉得自己的儿子比黄雀神奇多了。那位女士的好奇心很重,追着问我原因,我简单的把原理告之,她悟性不错,很快恍然大悟。这些善男信女不赶紧上山求佛,却去相信一只经过训练的黄雀,难道你们心中的佛仙,不如一只小小的飞鸟?真是可笑可叹。

上山进寺,上香求佛,这是大多数游客的举动,我家的老人也不例外,可惜我经过多年的科举化教育,早已成了一个无神论者,我不想参与其中,只能随便逛逛,顺便理理思路,该让那位伟大的人物出场了吧。在青山隐隐,绿水悠悠的山水之间,你犹抱琵琶半遮面,那么在飞来寺,在钟声阵阵、青烟袅袅中我要试图揭开你的面纱。苏东坡,请登场,music,来点音乐吧,古典一点的。

(未完待续,写来写去进不了主题,那就硬来吧,我拉你进场。)

[ 本帖最后由 晃晃悠悠 于 2008-11-23 15:15 编辑 ]
晃晃悠悠  楼主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08年11月24日 21:52   来自PC
有关苏东坡的记录可谓汗牛塞物,很多论述的文章精彩纷呈,亮点迭现,特别是林语堂、余秋雨等大家的参与,使得这位神奇人物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东坡先生不仅是文化的主题,也是平民的谈资,他到底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这个被无数的文化人解读的文化人,有着怎样的经历,能够让人崇拜千载记忆千年?初识先生,从宋词开始,我喜欢宋词,书架上摆放这几个版本的词选,我阅读了一些,背诵了一些,把玩了一些,品味了一些,也领会了一些,先生之词的豪放和婉约,滋养我多年,但遗憾的是,我对先生的喜欢,只是浅尝则止的喜欢,阅读的多,背诵的少,赏玩的多,品味的少,后来我才知道,历史上有些人物,我们只能仰视,不能接近,他们是一群让人敬畏的社会精英、时代楷模,因为敬重,所以畏惧,因为畏惧,只好远远的躲开,悄悄的仰望,带着一脸的虔诚。

当年李白来到黄鹤楼,想题诗一首,但他读了崔颢的诗以后,写了这样一句话,“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这也许是谦虚,也许是调侃,也许是无奈,个中滋味,我略微理解一点,此时我也有同样的心情,因为我要以一个草根的身份,自不量力的去解读我心中的先生。其实李白说是不敢写黄鹤楼,但他还是写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在此引述一下,算是为我的文章凑点字数,也增些亮点吧。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写了他不敢写的扬名,我写了不敢写的献丑,唉……做人的差距怎么那么大呢?不过献丑总比遮丑的好。

(未完待续,有空就写几百个字,不给自己压力,今天终于开了个头,一共扬扬洒洒的写了5700多个字,不知道有几个人在看,扬扬洒洒成了扬扬傻傻,这就好像倚门卖笑的女子,浓妆艳抹一番,却无人问津,心中不免有些失望。但失望归失望,我还会坚持下去,我相信,再差的婊子,都有嫖客欣赏的。)
晃晃悠悠  楼主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08年11月24日 21:55   来自PC
谢谢黑豹、自然风等同学的鼓励!
晃晃悠悠  楼主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08年12月2日 23:33   来自PC
苏轼 ,生于1037年,卒于1101年,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任何一个人的生平事迹都可以用几句话来概括,先生也不例外,只不过先生的生活的比较精彩,简短概括背后的故事十分厚重,也很神奇。现代有很多名人喜欢写自传,人还没死,自传体的书籍倒出了几本,有些年轻人也盲目跟风,认识几个文字也玩起了自传,好像已生之年就已经盖棺定论,后半生只能虚度似的。我“有幸”读过某个港台明星的自传,初看很是丰满,洋洋洒洒的几百页,稍加留意才发现字体很大,中间穿插着大量的图片,粗略的浏览一下,遣词造句的功夫不错,真让人怀疑是否有人代笔,但总体来看,不过是自我吹嘘,故作成熟的去掩饰未老先衰罢了,这更能让人感觉其无限风光背后的空虚。像这样的书籍,用北大余杰的的话来说,就是文化垃圾,人,最难以容忍的就是文化垃圾。

先生在世的时间不长,年仅64岁,也许这在古代不算短寿,但用现在的眼光来看,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65岁以前是中年人,先生也算是英年早逝了。一颗巨星的陨落,真让人唏嘘不止。

先生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其实先生对于琴棋书画、经史子集样样精通,并颇有建树,后人称其为大家,不过是例其冰山一角而已,但在先生看过,自己不过是一介书生,抖落满身的浮华,这才是先生。现在很多人的名片越来越精,头衔也越来越多,如果先生向这些人学习,名片大概可以印刷成册了,并且其头衔各个都是实至名归。我始终人为,简洁是一种美,人生对以名利的态度,真应该如同摄影技巧之减法,减去不必要的枝枝蔓蔓,追求本真的自我,如果名利缠身,身上可能会多了一点铜臭味儿,少了一点人情味儿,没有人情味的人,还像人吗?在这个物欲横行充满诱惑的时代,人们越来越少的去关注自我的想法了,这实在是一种悲哀。浪得的虚名可以满足虚荣,却满足不了真实的需要,自称无知的人本主义者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可又有谁认识自己了,又有谁尝试去认识自己呢?认识不了自己,你不浮躁谁浮躁?你不困惑谁困惑?也许认识自己的初级阶段是把自己当人看待,可有些人竟然连这点也没有做到,可惜!

又跑题了,再把先生拉过来,先生有两句诗这样写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可以将之理解为认识自我的难度,并将这种独特的心理现象称之为“苏东坡效应”吧。

未完待续,这样写下去,真不知道该如何结束?
晃晃悠悠  楼主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08年12月7日 23:34   来自PC
笔走至此,我想说明一下古人的名字,纯属个人理解,不知事实是否也是如此。古代的读书人一般都有多个名字,一个是正式的名,类似于今人身份证上的名字,通常在官方公文中使用。名之外,还有字,通常在朋友之间使用,显得比较亲切。名和字以外,还有一个号,这个号一般是自己起的,有点像我们上网时用的网名,东坡先生谪居黄州时自号东坡,这个号多少有点乡土的气息,可能是表达当时朝廷对其流放的无言抗争吧,或者还有其它意义,不得而知。我很喜欢先生的号,可以衍生一些意义,我觉得有点意思,当然这种意义是我主观臆断而出,未必准确,却是独家观点。东坡的“东”字在五行中属木,在五季中属春,表示生发,可能表达先生希望朝廷能够开创一个欣欣向荣的局面吧。“坡”字,缓也,表示当时社会的变革应该像爬坡一样,不能激进,也不必保守,这一观点在现在看来似乎是理所当然,可在当时的社会却处境唯艰,只能在激进派和保守派的夹缝中生存,这是后话,以后再详细介绍。理解古人的名字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背景,否则很难理解其名字背后的意义。其实理解任何艺术作品都应该如此,为什么?我尝试在形式上个案分析一下,以先生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说明:

一、该词从属于先生的文学作品,这很好理解。

二、先生的所有文学作品从属于汪洋恣肆的豪放一派,也就是说《念奴娇赤壁怀古》从属于宋代豪放作家群的作品。

三、先生以及上文提到的作家群体又从属于他们生活的时代。脱离了特定的时代,也就无法产生特定的作品。这也容易理解。用余秋雨的话来说,如果没有先生在黄州的文化突围,流传千古的杰作也不会产生。

形式上的分析比较简单,透过形式,其背后的逻辑脉络也就清晰可见了。艺术作品的产生如此,对艺术的欣赏方法也应该如此。脱离了这种方法,那你就远离门道只能凑凑热闹了。

古人的名号复杂一点,这离不开古代的习俗,但却对研究历史却带来了小小的麻烦,不过这也无关紧要,比较离谱的是这些名号成了现在考试的一个考点,真不知道我们这些平头百姓记忆这些有什么用处?至少在我看来是毫无用处。这也是现代教育被人诟病的地方所在。教育改革,借用“咳咳”药品的广告词来说,真是刻不容缓。

先生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那我们就挺进眉州。

未完待续。
晃晃悠悠  楼主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08年12月7日 23:35   来自PC
这些文字是我信手所写,写的随意,没有构思,没有编排,算是原生态的写法吧,显得比较混乱、粗糙。我是学理科的,对文史哲的知识理解比较浅薄,我写的比较吃力,你读起来也比较费力,请海涵,不当之处,还请斧正,谢谢。最近工作比较繁琐,偶尔有空上网就写一点,算是消磨时间吧。
  • 0
  • 55
  • 加收藏
  • 粤ICP备14018191号© 2020 清远休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