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你先 登录 注册
日出东方  楼主
发表于 2008年12月1日 01:13   来自PC
今天赏枫回程经过源潭青龙时,海燕提及有一抗战时期国军157师驻守阵地,据说遗留遍地战壕及一藏兵洞,洞可深及峡山南岸,但近况不很清楚。此消息勾起极大兴趣,计划先搜集有关资料,再召集有兴趣的朋友一探。
    如有熟悉有关情况的,请积极提供线索。
相关资料:
粤北会战
清远军民抗日二三事
    “我方62军157师派一个营驻源潭,保卫源潭至横石铁路线及保卫大桥和兵工厂。”
第230章 以势取胜(余汉谋将军指挥广东区域抗战史实?)
清远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一览表
    之编号112,清城区级文物保护单位:陆军157师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 位于清城区源潭镇青龙村。

共6条回帖只看楼主
日出东方  楼主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08年12月1日 02:11   来自PC
初步分析:

1、从等高线图来看,该址为约2平方英里范围的小丘陵,最高峰约海拔190米。其余地带为平原,似乎没有洞穴延伸的地理条件。

2、左侧为源潭河(?),与峡山南岸阻隔,即使有洞,也不可能越河而延伸至左上角的峡山南岸。

3、该区域地处村落,低矮山丘非常适合开发,路边也可见附近山头已遍种速生桉树,人迹遍布之处,是否仍存有未探明之洞穴确实值得存疑。

据此判断,作为抗战战场,山上现今仍然存在战壕及散兵坑之类旧址应该是少有疑问的,但存有洞穴一说值得怀疑,即使存在也不会太深,而且估计是人工所挖,非天然形成。是否如此还有待实地验证。
日出东方  楼主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08年12月2日 11:43   来自PC
关于157师,网上搜索来的资料,历史上应该有两个157师的番号,一是国民党在抗战时期的,一直延续到1949年随傅作义将军起义并被收编。一个是解放军在解放战争时期隶属东北野战军第44军,后也被整编,撤番号。

一、国民党陆军序列的62军157师:

六十二军的始末

黄涛传略

当时师长是黄涛,至1939年升为军长。

157师战斗经历:

相比其他的豆腐军来说,157师还是有一定的战斗力的。

1938年 7月15日,第157师一部突袭南澳岛,一度得手,战至8月末,600余突击队仅剩20余人生还,县长洪之政殉职;此役歼敌200余名。

关于157师的纪念碑:有两个,一个在从化良口流溪河水库边上,一个在源潭青龙村。

二、隶属解放军第44军的157师:

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的70个军

解放军历史上消失的49个军:最终都到哪里去了?

1948年11月,遵照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东北野战军)第7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4军,邓华任军长,吴富善任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独立第12师调归该军建制,改称第157师,曾敬凡任师长,邢程任政治委员。(第44军)全军4.8万余人,(辖第130师,第131师,第132师,第157师,隶属东北野战军序列)。12月至1949年1月,参加平津战役。4月,该军编入第四野战军第15兵团建制,由天津向华中南进军。6月,第157师调归江西军区建制。
日出东方  楼主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08年12月3日 23:31   来自PC
原帖由 pc 于 2008-12-3 21:32 发表

这个我以前听源潭的朋友说过,也曾经经过哪个纪念碑。据说哪一场仗打的很激烈。

在十年前左右小日本还派人去哪里考察过,我的哪个朋友还特意把路指错了。。dd51001 dd51001


可能是那个小日本的先人在战争中死了,那次是来寻根的。如果你那个朋友熟悉情况,可否请他介绍一下现在的情形?
日出东方  楼主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08年12月9日 16:20   来自PC
已从pC的朋友处得知该洞至少有两个,还挺深。趁明天公休,准备初探洞址。有兴趣的可以联系本人,13926688782,如有可观之处再另行召集。
日出东方  楼主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08年12月9日 16:54   来自PC
原帖由 海燕 于 2008-12-9 16:36 发表

东方,你何时出发,就给我一个电话,我已经找好人做向导,确实是有个洞贯穿整个山,有兴趣就联系我吧


你手机关机了?先谢谢了,我们明天约8时从小市出发。
日出东方  楼主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08年12月11日 20:37   来自PC
今天得到海燕的帮助,在向导的带领下,和磐石、大雄、金子等到实地考察过,结果发现由于当地村民开矿采石,战壕及藏兵洞已遭大部分破坏,藏兵洞被拦腰截断,在断裂的矿口周边的土壁上遗留两个方形隧道口,但可能因挖掘机长期操作引起山体震动的缘故,两道口进去不足2-3米均已塌方,无法继续深入。

另外原始洞口据向导说是有两个,在顶峰的东西坡各有一个,整个洞(隧道)均为人工挖掘而成,纯粹为了军事用途。西向一个遍寻一个多小时不获,东向一个据地形推断已遭破坏,估计已被掘出的山泥掩埋。

战壕则在未被破坏的山坡上仍存有多处,都因年久而长满杂树杂草,而且估计当时工程颇为草率,战壕及洞均为临时挖土而成,全为土坑,没有砖石等加固,而当地山体多为矿石与砂泥结构,存在很多不稳定因素,易受雨水、滑坡等影响而变形。

综合来说,原本颇有历史价值的这么一个遗迹已基本不复存在了,即使有余下的残迹可看到,也已失去继续探究的价值。
  • 0
  • 28
  • 加收藏
  • 粤ICP备14018191号© 2020 清远休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