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实打实的80后,都二十好几快奔三的人了,现在应该是要有稳定的工作,县城里有房子,有辆车,而我呢?没读好书,上过二流大学,更别提考公务员了,现在还干我的临时工,工资也不高,就够吃饱饭,年终买点摄像设备,啥的,说白了就一农业户口的农民,我说拍电影,这些在朋友和周围的人看来,似乎有些不可思议,或者说是不太正常的人。因为在他们眼中,上好自己的班就行了。你还能整这“高雅艺术”啊?引来的是一片嘲笑声,见面都叫“赖导”我勒个去!甚至有人说我是“疯子”。随你们怎么说,怎么想吧!我还是为我心中那一点小小的理想或梦想奋斗着!

拍电影我不为出什么名(其实我也没名气)哈哈,只为自己的理想找到一个精神支点,以后老了,就算是碌碌无为,至少我留下了点让自己回忆的东西!

说到拍电影,其实这个梦一直深藏心中.....

自己也算跨过传统电影的专业门槛,投身于电影拍摄、制作的业余DV电影人了! 直到去年一个单位公司招摄像助理,我就直接的进去了,一进去第二天就去了佛山跟剧组,一去就是一个月的时间,第一次亲身的感受一部微电影的诞生。

自19世纪末诞电影诞生以来,始终被视为高雅艺术,无论是著名的电影导演、演员,还是所谓的二流导演、三流演员,只要是与拍电影沾上边的,常常会以艺术家明星自居。他们被称为公众人物,有钱,有地位,有名望,现在投资几亿拍一部电影是常有的事。可对我们而言,拍电影,似乎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因为大家都不是专业的,难度你们可以想象,很累人!

还有就是解决道具的问题,没错!百度呗!有戏了,上“万能”的淘宝啊!
“草根”电影,本来是微电影,后来越想越多,越拍越多,都成“大片”了!因为没有预先台词只有故事梗概说到剧本,台词都是演员临场发挥的错词很多,所以在后期编辑的时候累死人!

有段时间我脑子真的是一片空白,所以一直到现在我都想好好提高自己的摄像编导技术,把自己身边的故事写成电影,或许,回忆才是我想要的,因为这样,我知道我不能够再拖了,要更加的努力去学习,唯有靠自己去自觉摸索!给自己身边的人,身边的事,留下一段美丽的影像,其中的艰辛就不提了。。。。。。。。

看完近几年的电影作品后,就不难发现,那些所谓的艺术家都是大制作,大投资,农村人还看不懂,他们宁肯编造一些无厘头的三角爱情纠葛,也不愿意为农村题材进行艺术创作。我们也是无处打发时间,无奈中也只能自己找乐子拍电影了。 非农民户口的农民也开始拍电影了。

现在大部分微电影电影作品都是专业的设备,其主创人员都是专业出身,无论是主要的摄像机,还是定向麦克,甚至是监视器都是一应俱全,这种硬件上的保证使得DV的视听品质大大提高,甚至已经用上了高清的单反,录音设备动辄上万。对于我们而言,缺少了硬件上的强有力保证,虽说能拍高清,但我的电脑吃不消,所以忍痛割爱用标清拍了,对于拍电影而言创作者的专业知识具有一定要求,包括摄影、剪辑、编剧等基本技能。在拍摄之前要有一个可以执行的剧本。这不单单是指剧本的故事写得要好,还包括剧本的可拍摄性,根本完成不了的情节和场景显然是不合适的。除此以外,还要有一个拍摄团队,因为“拍电影”是团体创作,它需要各个部门包括摄像、灯光、演员、导演,化妆等等通力配合才可以完成。

只有技术上的差别,区别只是在于你的态度。
尽管在一些摄影技术和表现手法上还有一些欠缺,但我们,能拍出来,实属很不易了。
说实话,我们拍电影,条件落后,没有资金,我自己都会觉得可笑。但我也想给人们带去欢乐。但是,从拍摄开始,我们就是将拍电影当作乐趣去干的,而不是为了什么电影产业和赚钱。消耗一些金钱和道具,自己得到的却是金钱买不到的快乐和充实。

当然,这里我也不是倡导大家都去拍电影,毕竟这不是我们的专长。但是,作为一种安慰和尝试,还是希望有更多的爱好者投入到我们中间来!,也希望包括县里的电视台,文化站,能够理解基层农民的真实声音和精神需求,不要一味的放新闻(除了开会还是开会)从精神上重视、解决“三农”问题。为农民、农村、农业问题挖掘一些时代性、快乐的文化题材,让农民们真正拥有自己的文化市场。呵呵!扯远了,还是希望有更多的爱好者,投入到当中来,自娱自乐,也未尝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