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归猿洞有感
三次探洞,从终极意义上说,我们一无所获,因为我们没有找到希望中的归猿洞。至此,我们终于对寻找归猿洞的艰难有了充分的认识:远比我们想象的要艰难得多。
二探时,在山腰等梁叔,记者小温问我们两个问题:如果今天找到归猿洞如何?如果找不到又如何?
这个问题我们之前还真没认真想过。做一件别人没做成功的事,我想我们已经做足了失败的准备。如果找不到,可以继续找,如果一直找不到,那也没关系,起码我们找过了,我们尽了自己的努力。
为什么要找?就因为我们想要亲自证实归猿洞的真伪有无,渴望通过这个行动来传承曾经有过的文化现象。事实上,今天才开始寻找归猿洞已经相当晚了,因为97年的山洪暴发将很多文物一扫无遗,而知情人越来越老,越来越少。如果我们不去继承接力,也许,这个文化现象不久就会湮灭了,后人只能在某故纸堆里找到这个神秘的记载。因此,我们更关注找的过程带来的快乐和做事情本身持有的态度。
归猿洞的存在一直都很明晰,直到近代才变得神秘。据说飞霞景区管理处曾经组织队伍多次寻找过归猿洞,都没有找到。他们找了什么地方,怎么找的,可惜都没有留下任何记载,我们没有从他们找的结果中获得任何指引。这是不是他们失败的根源?如果组织者真的在找的过程中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我相信结果即便是找不到,也应能排除一些疑点,厘清一些传言。所以,我认为我们的寻找就有了不同的意义,因为我们目标明确,就是一定要有一个说法,不论有无。
白庙村民靠山吃山,应该对峡山非常了解,为什么他们也找不到?我想,虽然村民熟悉峡山,但是,受限于其文化知识水平,即便他们看到了也未必能言。也正因为文化不够,他们缺少较真意识和积极揭开秘密的意识。村民将祖上流传下来的传说在不甚理解的情况下更愿意加上自己的想象进行二次加工而传扬出去,并且出现很大的口误,比如他们把“归猿洞”说成“乌猿洞”,让人糊涂。不知道究竟是两个洞还是同一个洞的口误,而他们彼此之间又不能相互印证。于是,真实就离我们越来越远。到了现代,人们更专注于经济建设,对这样可信可无的东西更是没有了执着追究的耐性。
既然连飞来寺对自己开发出来的“灵猿神洞”也不再去延续开发,不也正说明了当下社会对文化的一种淡漠态度和缺乏文化见识吗?
马克思说:利益是一切行为的动因。作为民间文化爱好者,我们寻找归猿洞的利益是什么?如果真的找到了,那么,让它保存下去,让它重见天日,就是我们的利益。至于其他,我相信已不需要我们自己去策划了。无论是政府还是飞来寺,我想,他们会比我们更重视发现归猿洞所蕴含的价值。
在寻找归猿洞的过程中,随着对峡山地形的熟悉,我们对资料有了更明晰的理解,信心日增。我总是问自己,几代人都找不到的传说,你凭什么就相信能找到?在反复的自我纠问中,我渐渐地领悟:凭的就是执着与较真。如果可以凭着内心的执着与果敢,籍此推动本土文化的传承,那也算是成功了。因为,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可以让我们代代相传、让我们创造和丰富,陪伴历史走向永恒的只有文化和思想!所以,我们坚持认为,无论社会如何进步和发展,文化思想才是人类的根。我们只有扎根历史文化、扎根本土风情,不断挖掘和创造,我们的文化才不至于成为无本之源、无根之木,我们的文化才会叶茂枝繁!
我们既然知道了归猿洞,就责无旁贷地要弄清楚它究竟在哪儿。
但愿,四探归猿洞,给我们一个圆满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