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你先 登录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帖子内页:寻找峡山归猿洞
日出东方  楼主
发表于 2009年7月14日 10:42   来自PC
由野云撰写的三次探索归猿洞的文章今天在《清远日报》B2《凤鸣》版发表了,期望此文能引起大家的关注,对清远本地的文化古迹、文化现象多加留意和思考,积极去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

寻找峡山归猿洞
              --------曾梦野

清远日报新闻 时间: 2009年07月14日 来源: 清远日报
神秘的归猿洞。清初《禺峡山志》记载:“归猿洞,古寺后,仙猿峰之陡绝处,中隔悬崖、通以梁,游者多惊怪,不敢渡。过此则洞壑幽深,树木岑郁,真仙境也。”这里所谓古寺,即为飞来古寺。
  为什么叫归猿洞?这得从一个凄恻的传奇故事讲起:话说唐朝开元年间,峡山寺惠幽和尚饲养的一只聪明可爱的白猿被人送到长安,献给唐明皇。“安史之乱”时,白猿逃到宫外,化作一袁氏女子,与书生孙恪结为夫妇,诞下二子,度过了一段恩爱情深的日子。后来,孙恪携家南下做官,途经清远峡山飞来寺时,袁氏触景生情,退环题诗,复变猿形,逐伴归山,扪萝而去。
  据说归猿洞就是袁氏女子复变猿形后的栖居洞(。虽然古代峡山确实有猿猴出没,况且从明清时起就有关于“归猿洞”的诗歌、游记等记载,然而,归猿洞的存在与否一直倍受争议。峡山脚下的白庙村,民间也流传归猿洞口有副石对联:“云近山头雨露迷,世间哪有荡来妻,母带玉环归古洞,儿携金锁跳潭溪”。但村里没有人真正到过归猿洞,因此无从考证真伪。
  神秘的归猿洞究竟在哪里?我们借助本地网站发起了一个寻找峡山归猿洞的活动,得到东方、布衣、夏至和大雄等网友的积极响应。清远电视台《北江纪实》栏目组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于是,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一行人踏上了三次寻找归猿洞的行程。
  狐疑的一探。2008年11月8日,我们拉开了寻找峡山归猿洞的序幕———探寻“灵猿神洞”。在飞霞景区管理处的康主任带领下,沿十九福地牌坊后一条通往后山的小径,经飞来寺古寺原址(俗称大殿)、狮子石等景观一路上行至半山,然后向西横行穿越约四十分钟,就到了“灵猿神洞”。
  洞在半山西北的一个悬崖上,洞口朝向西南,下方是仅2米宽的狭窄深渊,深不见底。洞侧山崖上有“灵猿神洞”大字,其中“猿”字与其他三个字的笔锋和神韵大相径庭,仿佛出自不同手迹,让人满腹狐疑。左侧的落款已爬满青苔,有点模糊,仔细辨认了很久,仿佛有“罗×”字样,奇怪的是没有落款年份。攀住洞口两棵斜生的树干,腾空跨进洞内。只见整个洞呈口宽内窄,洞口边沿很不规则,高约2米,宽约1.5米,洞深2至3米,洞底高和宽只有1米左右。蹲在洞口,仿佛蹲在光明与黑暗的边界。洞外阳光灿烂,秋风里树叶飒飒作响,洞内幽黑一片,潮湿如春天的夜晚。
  回来后走访白庙村民,奇怪的是好几个宣称七、八十年代到过此洞的村民都反映此洞口没有题刻。如果他们指的洞就是这个“灵猿神洞”,那么,这个“灵猿神洞”的题刻时间应为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后。这样看来,这个洞极有可能是为安抚慕名而来的游客而开发的一个伪洞。当然,证明此洞为真,从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来看,着实有困难。而要证明此洞为伪,同样也缺乏充足的证据。
  苦绝的二探。2008年11月16日,在自称曾到过真正归猿洞的白庙村民梁叔的带领下,一行人踏上了二探归猿洞的苦绝旅程———从菜园坑口向北穿越。在菜园坑嘴,我们发现了一座塔状建筑,上书“普同塔”,据查资料,普同塔始建于乾隆六年(1741)。告别普同塔,沿着山间清晰的小径往北穿越。
  一路上,古木参天,耳际弥漫着山涧空旷的轰鸣,叩入心田,非常亲切,仿佛与资料记载的环境很入扣。渐渐地,路没有了,只能溯溪而上。
  至半山腰,只见一处落差较大的瀑布。梁叔称这里曾有一座桥,西边的山壁上原来有崖刻,东侧则有一个很大的岩洞,不过现在只剩下1米高、2米宽的浅浅岩缝。洞前有半圆形台状遗址,直径约4米左右,可见到明显的灰沙痕迹。很显然,这里极有可能存在过一处景观,人们就坐在台边观瀑。东方在GPS图上将这里标示为“基台”。梁叔称前面就是“秦人避难处”。他第一次来时曾见过这几个刻字,后来就只剩下红笔写的字了。闻之大家顿时雀跃欢欣、疲态顿失,以为归猿洞唾手可得了。因为按资料指引,归猿洞附近有“秦时五百人避难于此”的壁刻。
  继续溯溪而上,至一悬崖瀑布前,梁叔略一沉吟,就带领我们开始往西横着攀越。似是没找到预定的目标,梁叔让我们在原地等候,他自己则横着山腰去找找看。这一去就是一个多小时。眼看下午4时了,我们决定放弃继续寻找,往山顶上攻至峡山防火带。这是一段多么苦绝的旅程呀!一路全是陡峭的悬崖,必须手足并用地攀爬,一不小心就有可能滑下深渊,有时只能靠绳子捆住身子由上面的人拉上去。山顶就在前面,但隔着没完没了的悬崖。
  我们借助绳子攀上一块不到五平方米的白色巨石上,这才发现前后左右都是悬崖峭壁,我们被大山孤立了!此时,太阳还在山尖,一抹金辉罩在山上,南禺山在烟黛中静默着,北江水有如一块碧毡,隐隐看得到西南方的飞来寺顶。稍事休息后,我们继续往西北横穿山脉,意外地发现几丛传说中的阮俞竹。据资料记载,阮俞竹,“每节九寸,圆径三分”。清朝屈大钧《二禺》篇中写道:“沿涧西行,竹林中有阮俞径。”屈大钧所记的阮俞径附近有和光洞,和光洞“折而西,为归猿洞”。由于天色已晚,危险渐渐逼近,脚步没敢停留,只是匆匆地拍下两张照片。
  也不知走了多久,终于在黄昏时钻出了丛林,到达了峡山最高峰下的防火带上。然后摸着黑,跌跌撞撞地在凹凸不平的盘山路上艰难下山。往左看,市区辉煌的街灯仿佛那么近、那么暖,却远得让我们绝望。晚上九点,我们终于摸到山下路口,被北江论坛的网友热带雨林和沧海兄弟接回了温暖的市区。
  按梁叔的说法,我们溯溪时走过头了,应该在东方所标示的“基台”附近就要折向西寻找。
  绝望的三探。2008年12月20日,距二探归猿洞一个多月后,我们又踏上了三探归猿洞的绝望旅程。我们计划从菜园坑口沿溪北上至半山基台附近往左搜索,也就是在飞来寺东面山腰、发现阮俞竹的山谷附近。然而,一入山我们就迷了路,东方的GPS也离奇地错乱了,我们的脚步离计划越来越远。当连自己站在哪里都无法确认的时候,那种面对大自然的渺小无助,感受特别强烈。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与大自然共舞的梦想,唯有寄托在先进的生产力水平上。
  沉重的思考。反思我们几次寻找归猿洞,大家发现,峡山的地理结构应该不具备形成大型洞(的条件。三次探洞,从涧上横七竖八的山石可见,北峡山的岩质疏松,风化严重,在飞来寺附近山上,我们几乎未发现真正的洞(。看来,归猿洞是否真的“洞壑幽深”很值得商榷。东方认为,峡山所谓之“洞”,估计大都只是巨大岩块之间的“岩隙”,比如我们一探时看到的“灵猿神洞”就是。由于缺乏一些石刻、碑石、明显地形、特有标志物等令人共同认可和信服的标准来确定,归猿洞的传说便终究是传说了。
  三次探洞,从终极意义上说,我们一无所获,因为我们没有找到希望中的归猿洞。然而,我们寻找的意义不在于找没找到真正的归猿洞,而在于我们在寻找过程中引发的思考。为什么要寻找?就因为我们想要亲自证实归猿洞的真伪有无,渴望通过这个行动来传承曾经有过的文化现象。事实上,今天才开始寻找归猿洞已经相当晚了,因为1997年的山洪暴发将很多文物一扫无遗,而知情人越来越老,越来越少。如果我们不去继承接力,也许,这个文化现象不久就会湮灭了。无论社会如何进步和发展,陪伴历史走向永恒的只有文化和思想!所以,我们只有扎根历史文化,不断挖掘和创造,我们的文化才不至于成为无本之源、无根之木,才会叶茂枝繁!

共10条回帖只看楼主
913zgc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09年7月14日 11:03   来自PC
关注:handshake
心灵柔柔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09年7月14日 11:58   来自PC
关注中dd66001
holly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09年7月14日 12:32   来自PC
关注中,请东方尽快将电子版发上来!:handshake
河马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09年7月14日 17:00   来自PC
期待中!:handshake
楠楠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09年7月14日 20:56   来自PC
关注dd57001
硕鼠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09年7月14日 21:12   来自PC
没有订清远报,期待电子版联接``:handshake
布衣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09年7月16日 13:36   来自PC
7月14日晚,在野云随风的邀约下,野云 夏至 热带雨林 东方 布衣 九尾狐 墨脱以及清远文史界的李敦平老师 何必老师共聚蕙心阁 --- "擂茶话清远".对清远历史文化的共同爱好使大家度过了一个美好的夜晚.
雷霸天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09年7月16日 14:25   来自PC
原帖由 布衣 于 2009-7-16 13:36 发表

7月14日晚,在野云随风的邀约下,野云 夏至 热带雨林 东方 布衣 九尾狐 墨脱以及清远文史界的李敦平老师 何必老师共聚蕙心阁 --- "擂茶话清远".对清远历史文化的共同爱好使大家度过了一个美好的夜晚.
你们手中那条应该是鸭脚木吧?不知是否猜对?:handshake
肉夹馍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09年7月16日 15:50   来自PC
难道还要继续?

去的话吱个声
周晶晶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09年7月16日 16:32   来自PC
关注中~~dd66001 dd66001
  • 0
  • 10
  • 加收藏
  • 粤ICP备14018191号© 2020 清远休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