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你先 登录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帖子内页:(第七章)无路可逃的纳木错
墨脱  楼主
发表于 2009年8月17日 01:27   来自PC

无路可逃的纳木错
(1)

从拉萨通往纳木错是遥远的。这种遥远,不是空间距离,也不是时间跨度,而是一种内心状态。我最终还是没能摆脱游客的身份,借助交通工具前往,而不是如朝圣者那样,用身体接触大地,磕长头而行。他们的内心始终保持平缓的运作,不为人潮而动。交通工具,此时对通往一条圣洁之路,它不但不能提供便利,快速功能,相反还增加人世苦役的长度。


汽车在逶迤的公路盘曲而上,经过当雄,视线忽然从稀稀拉拉的小平房过渡到广漠的草场,偶尔迎来一群牦牛,牧民此时背着竹篓捡拾牛粪,晚上用来烧火取暖。这似乎形成一个封闭的锁链。在吃喝拉撒,生死溺食间,一切都进行着有序的天然循环,吸纳着动物排泄出来的有机废物,并转换成新的能量物质,以供重新使用。于是,在没有游客的草原里,是没有任何污物可言的。真正无法消解的,是人类工业文明所诞生出来的工业垃圾,包括一次性杯碗,塑料袋。它们在现代化的生活中,享有地位霸权。出于城市生活人们的惰性和环保意识的缺失,使得它们如毒瘤般不断蔓延,四处扩散。无论是菜市,还是商店,超市,它都以廉价的身价,受到各种各样的人群信赖。且任何法令法规对它们来说,都失去了强制性的约束效力。于是,当我以城市人的姿态,来看牧民原生态的生活哲学,多少有些向往的意味。一切都是那么的干净,淳朴,绿色,没有城市的拥挤,没有汽车难闻的尾气,没有各种各样的工业污染。天空的湛蓝,倒影在草原的湖心。此时牧民在阳光中,轻轻的抚摸牦牛,然后从牦牛身上挤出新鲜的牛奶。我似乎听见奶牛发出的回应,轻轻的。在四千多米的高原地区,在这稀薄的空气之地,人们与自然,人类与动物之间,相处得如此和谐。我似乎看到一种现代人所失落的“天人哲学”。在这里,时间虽难以追寻,可空间的记忆在一直在延续着。几百年前先人做着的美梦,他们依旧还做着。游客不会选择在这片草原停下来,它们的野心昭昭,全部的视觉精力都交给纳木错。于是,这里与现代化无关,工业化更是无法获得通行证。

来纳木错之前,我对她所有的想象,来自一个传说。她是念青唐古拉的妻子,是著名的佛教圣湖。几百年来,每逢羊年,成千上万的朝圣者来到纳木错进行转湖(即是顺时针方向绕湖一圈)我带一种无比的虔诚,慢慢的靠近它。我以为一切都如几百年前般圣洁,美好,可眼前的一切,视线遭到狠狠的打击。这似乎是一场早有计划的阴谋,试图在未揭开真相之前,与自己赌了一把。没想到,真相被揭晓的一刻,呈现所有肮脏的现实。一百年后的今天,纳木错那优美的身段,被络绎不绝的游客糟蹋至脚下,临走还不忘把随手垃圾塞住她的嘴。吐出的白沫星子和各种果皮纸屑一拍即合,侵占纳木错的每一处角落,以此来宣称自己的存在。一百年前的朝圣者,怎么也想不到短短的一个世纪,纳木错从名门闺秀,幽雅风致堕落为市野之徒,肮脏,酸腐臭成了她的代名词。现代化一旦进入圣洁之地,就会产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游客的存在,无疑在是氧化反应中加热点燃,加剧化学反应的速度。现实利益总试图消解人们的审美精神,这样的侼论让人哑然。





我与贡布实在无法看下去,用装过桑枝的尼龙袋,沿湖一路走去。我们的目光,难以与纳木错重合。我们时刻搜罗着在她身旁轻薄不明分子,并将它一一绳之于法。烟头,矿泉水瓶,罐头,空酒瓶,口罩,卫生棉,我想到一句话“凡有游客处,皆有垃圾。”甚至我们还分别在两个不同地方,寻找到一毛钱的被人分割成两半的确证所在。足以控告人类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圣湖纳木错是神明的法官,她的慧眼一眼戳穿所有阴险小人的诡计。








我们保持着谦卑姿态,一直沿湖捡拾垃圾。有些藏民看见,用我听不懂的语言与贡布交谈。我虽无法获知他们谈话的内容,但却能在贡布的微笑里得到启示。一些藏民见到,面露微笑的竖起大拇指,用生涩的汉语说声“谢谢阿”我转过头,看到他们脸上长期在太阳底下练就的高原红,我与贡布相视一笑。








最让我不解的,不是藏民那无法听懂的语言,而是游客的疑问。“你们是志愿者吧?”我抬头,看这面前的这个游客,愣了一下,觉得滑稽可笑。但除了“不是”两字,似乎无可奉告。我不断回味他话里的深意,难道只有志愿者才有资格或义务这种事?当中国一年之内经历了汶川的大悲,和奥运会的大喜,志愿者一词在神州大地深入人心。似乎人们都过分依赖着志愿者,强加一份责任和义务给自愿奉献的人,并认为这一切都是想当然的。与此同时,人们内心的惰性,会不由自主将自己从参与中退回原位,他们更宁愿旁观,将自己高高挂起用现代化的说法是,减低人们生产的积极性。用在这里,应改成退化人们的参与能力,对不关自己的事情,一种责任感的缺失。但看着游客高举着昂贵的单反相机,表面对纳木错的恭维,在图像里暴露得一览无遗。他们对脚下的垃圾直接忽略过去,如同看着圣洁的纳木错,被垃圾塞住了口,也无动于衷。还一脸骄傲得意,在图像里获取某种虚荣的价值,作为到此一游的凭证。圣湖没有声音,不像现代化各种通畅的传媒,只能冷眼看着这些外来者。可游人无法获得圣湖的指示,还把圣湖的意旨译成,漠视当圣典,拒绝当热情。


我想起沈从文说“城市人生活太匆忙,太杂乱,耳朵眼睛触碰声音光色过分疲惫,加之睡眠不足,营养不良,虽俨然事事神经异常,尖锐敏感,其实除了色欲意识之外,别的感觉功能有点麻木不仁”“从医学观点来说,好像有一点病”。诚如描述游客的这种状态,亦然。



纳木错从此失语,冷眼旁观。游客无法具有与朝圣者一样的宗教体验,作为外来者,游客难以沟通过去,时间的远离,切断故事的延续性。他们所得到,仅仅只是纳木错的光影。




无数的游客正侵略着圣洁的纳木错,我不知道,圣湖每年消失的长度,是否与他们有关。但我相信,他们无法看到真正的纳木错,纳木错的美丽,不在于一张张的照片之中。照片与文字一样无力,无法完全呈现纳木错的姿态。它注定是完整的,拒绝外人的一知半解,戳穿所有假象下的虚荣。

共7条回帖只看楼主
硕鼠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09年8月17日 06:35   来自PC
无路可逃的纳木错```感悟```人类``:L
古代风云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09年8月17日 10:06   来自PC
在沉重的心态时已阅前7篇,期待墨脱第八篇的到来。
卉蓝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09年8月17日 10:22   来自PC
对游客所为无言dd63001
罗汉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09年8月17日 23:40   来自PC
无路可逃的纳木错,或许最终无路可逃的是我们人数自己!
温暖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09年8月18日 13:17   来自PC
目之所及是水天交接,还有温顺的牦牛,真的很美啊!
大雄哥哥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09年8月18日 13:56   来自PC
看来我当时选择不去纳木错是正确的。
墨脱  楼主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09年8月20日 03:20   来自PC
原帖由 大雄哥哥 于 2009-8-18 13:56 发表

看来我当时选择不去纳木错是正确的。


若你这样想的话,本身就已经陷入一种错误。

纳木错还是没有变化,变化的是人。是大量的游客使得藏民寻找到一条寻金之路。

是一种发展中所带来的看不到的人心变化,
  • 0
  • 7
  • 加收藏
  • 粤ICP备14018191号© 2020 清远休闲网